不一样的史依丽

时间:2020-01-22 10:29:49来源:财女峰问

那是一个炙热的夏日午后,大中华希尔顿酒店的喷泉都散着热浪,同一条街上,城中有名的日本料理餐厅外的门布,纹丝不动,CBD核心区周末没有了工作日的喧嚣,此刻,在深南大道1003号正在发生着一场关于跨界的艺术实践。

她迎着众人的欢笑走来,身上是复古花朵的蓬蓬裙,头上竖起一个很大的几何造型配饰,脚上枚粉色的高跟鞋,与来宾们相互问候、握手、拥抱。

史依丽今年60岁,如果她不说,没有人能看透她的年龄。依丽和她的朋友们“灼灼6.0”跨界艺术展,有60人参展,66个志愿者支援,囊括50、60、70、80、90、00后,6个代际的参展者,这一切与自己将要到来的60岁,不谋而合,不是刻意为之,但一切都成为了最好的安排。

她是这次画展的发起人,一个非职业、非艺术家身份的独立策展人。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艺术,她不觉得有什么刻意的过程,不是因为有艺术家老公就魔法般的变身,那转变是顺其自然,又是突如其来的。

比如,看到艺术家安塞尔·基弗的那幅《冬景》,女性的头颅在半空中,雪地上艳红的鲜血,蓝色的地平线和白色大地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那一刻,她从画里看到了伟大的艺术家将国家民族的命运、把对战争的深刻洞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跃然画布,与她对视的瞬间被彻底打动,从心底深处到肌肤表里的那种震撼,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深陷其中。

在一次检测中,她确诊为眼底散瞳,却意外发现入夜后,整个世界在她眼里变成了圈状,大概别人都会着急上火,她却异常享受,那时,她觉得她理解了梵高的星空。

她喜欢艺术,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各大艺术展的常客,艺术沙龙中人,加之日常积累也交往了诸多的艺术界朋友。

对于一个不是艺术家的艺术爱好者而言,看的多了,自有一套自成一体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品味,便不满足于欣赏,希望输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于是,她决定在2019年做一件特别的事情---自己来策展,主题就叫“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由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博伊斯的一生有多重身份,做过空军飞行员和大学教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了德国学生党,提倡环保等等。

博伊斯认为,艺术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人以充满生命力的态度独立思考,拥有自由自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是艺术家。

但关于这个论调,艺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对艺术本身的亵渎,也有人认为,群众是艺术的受众和基础,有了他们的参与,艺术家才称其伟大。

很多年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概念,在误读中变成了艺术界两方各执的武器。

史依丽没有想到,当她落地开始执行这次展览,一样遇到了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

例如,他的艺术圈朋友,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权威、不入流的展览,拒绝参加。但更多职业艺术家却积极肯定她的设想并踊跃参展,更多跨界来自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大朋友、小朋友们,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展览。

著名摄影家杨延康先生第一时间送来国际获奖博物馆收藏级作品。

70后的设计师王呈和他的两个女儿,一起通过想象去海岛探险,意外发现大量的奇幻物种,构思及讨论,再用一张铅笔画和一段文字来呈现每一种物种。蘂麢,就是他们参展的作品,这是布鲁岛上的奇幻物种之一。

在国企工作的张璐瑶,把在纽西兰waiheke小岛度假的写生作品参展,那是她理想中天堂的样子。

香舍会的女主人麦广丽,带来了她上世纪90年代留学时的作品《光与影》,画中有青春的萌动和回忆------

在嘈杂人群中,当你伫立在每幅作品的面前,会瞬间入静。入眼的是色彩、构图,是尽收眼底的艺术视觉,心里却被画作背后,每个个体的故事所感动。

如果无关艺术,它只是一个媒介、一种表达形式。但更多的是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对艺术的看法,如果没有灼灼6.0,很多普通人,并无这样的机会。

依丽链接了美好,也放大了这美好。

正如她在策展语里说:这场召集,重建了我与参与者的关联。基于情怀的参与和支持,得以持续供暖,将展览的组合向度不断拉阔;专业作品呈现难以企及的张力,初学者也真实的表达着自我。-----通过媒介抵达本质,形塑着“灼灼其华”的生活。

灼灼6.0,在2019年的夏日,熠熠生辉,如约绽放。

我问:再次回归做展览的初心是什么?依丽说,就是希望创造和发现朋友们身上未知的可能性,我来给大家找到一个契机,搭起一个这样的立体舞台。

拒绝参加的人你会不开心吗?

“实际上只有一次被拒绝,但感谢这个惟一,让我懂了这也是一种立场。理解人家,就明白你的立场和他的立场并不完全对等,就好了。因为凭空说弄一个展,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我接受不同人的不同状态和不同反馈。”

展览厅里的每处摆放、每个细节,都是依丽和志愿者们的功劳。跨界虽不分高低,但不同人物属性关系,对于画作的摆放,位置的前后,都是费劲心思。虽是情怀和美好的链接与实现,还是怕有人会胡思乱想。

她一直都在力求达到每个人都愉悦的状态。

为了这场公益的艺术展,来自各方依丽的朋友们,临时搭建的班子,筹备三个月。这当中,她呼吸道感染,两次住院。

2019年年底,她自嘲般的以“感染了”为题,包下威尼斯酒店的V吧,答谢所有为展览付出的朋友们。

依丽在朋友圈里写道:微雨中,你们来了;年底的百忙中,你们在我这一趴;退了机票,你来了;刚下高铁,你来了;如此持续而似乎完全无法预测与抑制的感动,又[感染了]现场所有人。

这就是为什么叫[感染了],你可能没发烧,但实实被一种不太可能的人际沟连,为一场不从众又太自洽的嘉年华感染。

人和人的连接在此有了答案与意义,一种具有生长能力的互通将向着岁月深处延展。

池畔大合影的我们就这么相互感染吧,倒影若梦,清水连连......

一年一件大事,一事精致,却足以动人。

撕掉标签 我只是做自己

除了跨界策展人的身份,她曾是中国首批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深商联从业四年,任职常秘书长、创立并担任深圳市妇女社会组织促进会会长,还专门做过两年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主任,专职从事抗战公益,颇有影响力和建树。

她做过主持人,专栏作家、读剧人、培训师,被媒体称为时尚名媛、跨界公益人。

我问她最喜欢哪个标签?她说,没有标签,我只是在做我自己,不需要描写,标签都是别人定义的。“很多人看我挺高调的,其实我一直在保持低调,我只是努力的去做一些自己要做的事。”

那会给自己定位吗?

佛法讲:诸行无常。我们的认识有时候很浅薄,一切都在流动,变动不居,你想在这样的世界面前,对自己定什么位?定什么性?你能定得住吗?定不住,也留不住。

“我离开一个环境,我之前工作的团队,我的客户,我会全部从朋友圈里删掉,尽量不要联系,因为我下一个状态会影响他们,越是过的好越会影响。这就是一个良好的职业经理人最好的送别。”

离开一个固定的体制,你不会受限制,不会有框架,有了自己天马行空的大世界,随心所欲的想象,做自己想做的事。

做自己,是件看似简单,又无比困难的事,人不容易找到自己,也一直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迷失和困惑。

人,与人们

依丽说,人脉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它会产生无限的可能。

依丽一家亲,是以她为中心做起的一个公益社群,在她看来这是一个社会实验。社群里的男女老少以姨、舅、外甥女、大侄子的辈分去称呼。

她是中心,也是很多人的榜样,最重要的是,她愿意付出,去链接人与人们,以去实验和创造更多的可能。他们在一起做公益、搞事情、一起玩。未必都是雁过留痕,却一直保持着热气腾腾的、向上的生活状态。

她有很多朋友,什么是朋友?

她觉得朋友是和自己保持固定频率的深度链接。

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跟什么人都能做朋友。因为这不是你的本质,是你必须能对社会抱有这种心态,因为人不是绝对的,世界不是绝对的。跟你差异越大,可能会越有意思,因为他给你带来的世界完全是崭新的。心态是开放的,不要去给自己去设一个框架。”

有朋友就不会孤独吗,人总是试图通过与其它人或人们的链接,摆脱孤独。这并不容易。

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这样写道,孤独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当你居住在一座城市里时,即便它像曼哈顿一样生机勃勃、井然有序,你也会迷失自我。孤独是个人的体验,也是群体的困境。

稠人广众中,会有孤独感吗?

“遇到懂你的人,便不孤独,如果人不对,还不如自己呆着,怎么舒服怎么来。”

“人很多时候要向身边的人和世界去妥协,而不是去学习。所以往往,你似乎可以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却没有办法处理和自己的关系。因为对待自己必须要坚强的意志,超理性的思维,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洞见,我没有,就特辜负。”

你与自己的关系,与人们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我们终其一生似乎都在寻找,找到一个平衡,她不希望去给任何事情下一个定义,但她的言语已经带来了思考。

在孤独中成形的事物,往往也能用来救赎孤独。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直抵我们珍视和需要的东西的核心。

痛饮生活的满杯

那日见她,为配合香奈儿的古董饰品收藏展,她身着小香风上衣,黑色小礼帽,白色蕾丝长裙上绣着黑色音符,在欢乐海岸的华论坛,湖中央的白色挑高建筑里,她在摄影师的镜头前旋转起舞,欢笑不断。

她在社交场合总是游刃有余,是焦点,却从不抢主角风头。

这大概是所有的女性都会畅想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华服在身,生活精致,朋友众多。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平凡的磨砺,大部分人把梦想停留在脑海里,而依丽把它过成了日子。

我问她,接触那么多女性,你觉得她们最集中的困扰在哪里?

她说,女性过的不幸福主要是因为‘无知’---对自我的认知太滞后。太感性、太女人的女人不一定过的太好,有时候要用理性用逻辑去分析“所以然”,在逻辑的框架里,女人会自己找到出路和解决办法,会自我和解的女人才拥有智慧。

会经常有人把你当知心姐姐倾诉吗?

“很多年前会,经常说教,人很多时候会在说教中找到存在感。后来很惭愧,慢慢懂的多了,真正学会了谦逊的面对这世界,知道的越多就越少和别人讲。”

享受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人生就是好好行为自己,能一玩就玩儿高兴了,为人生的喜乐多动脑筋,生活不就是要足够丰富嘛。瑜伽里经常说的平安自在,真的是特别好的境界,先要平安健康,然后身心舒畅,自由自在”。

“痛饮生活的满杯”是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依丽特别喜欢。

生活不易,就是要酣畅淋漓、痛痛快快的行将下去,用洒脱的心态去对待潮起潮落的人生。不是吗?

财女说

我们约在依丽姐家附近的咖啡厅,落地窗前充满阳光,她点了黄金曼特宁,浓香顺滑。两片甜香软糯的烤松饼,配着酸甜可口的黄桃。

伴着时断时续磨豆咖啡机的轰鸣,断断续续的对话,似乎毫无主题,有些漫不经心的话,却真的扎心,这一次,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依丽姐。

很久没有采访过女嘉宾,我以往的接触更多的,大都来自金融业和企业界的男性领导者们,我有一套自成一体的提问和交流方式,他们按照规矩常理,分析经济大势,分享创业经历,几乎所有的回答都不出所料。

依丽姐,是我少见的不按套路出牌,我猜不到答案、又总是语出惊人的受访者,她的每一次回应都又是一个新的话题转向,引发我的不是继续提问,而是陷入思考。

为什么要去定义生活?为什么要设标签?怎么活才更快活?

她,活的很快活,很真实,她不做作,把日子过的热气腾腾

她,不委屈自己、也不欺骗自己、不强求却也从不放弃完美

我们通过提问去解构一个人,她们也通过回答梳理和窥探自己,言语并非直达真实想法的最佳方式,但是人们都试图通过语言,更好的诠释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传情达意。

人生其实是一种状态,成败是某个阶段,荣光不过是别人的定义。

想的明白,活得就通透了。

想不明白,就会一直拧巴。

我送她离开,前面正好和一群90后一起,她掩盖在人群里,渐行渐远,她的红裤还是非常耀眼,头上美索尼发箍下落的飘带在风中飘荡---

特别鸣谢:深圳红颜会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