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藏明式家具擷珍——嘉德拍卖鉴赏(三)

时间:2022-03-03 14:42:09来源:杞棠鉴藏

清早期 黄花梨小型佛龛

佛教传入中国后,开窟造像盛行一时,云冈、龙门、敦煌等均可见石窟造像。随后,出现了将石、木或其它材料做成橱子形小阁,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各种不同尺寸、材质的佛龛应运而生。

此佛龛以黄花梨为材,上部呈长方形,龛顶镂雕双龙戏珠纹,佛龛为壼门轮廓,沿边起阳线,底部设栏杆,嵌透雕纹饰的绦环板,柱头雕刻立体。后背光素。下承三弯腿底座,牙脚沿边起阳线,牙板浮雕卷草纹。整件作品纹饰雕琢精细,色泽艳丽,端庄精美。

清末民国 红木石面双屉承盘

盘为红木製,用料厚实,包浆莹润,纹理清晰。长方形,盘内中心以圆格角镶嵌绿色的柳叶石,石纹美观,如沐浴自然。边抹圆润,正面立面设抽屉两具,抽屉不安把手,视觉效果平整利落。盘子沿边上下各锼出线条,上下既能呼应,又可见细节的考究。四角承矮足。

此盘结构严谨,盘面较宽,可作承器和看器。两个小拉屉,本身也是小的都承盘,可将杂乱无章的文玩小件收纳齐整,使用灵活。

清末民国 瘿木都承盘

都承盘通体瘿木製,有多重线脚,细节精致,且纹理瑰美璀璨。其用料厚实,边抹四边有坡度,上薄下厚,以圆格角相交,沿边锼一道线条,内边底部亦压一道窄平线,上下呼应。底部落堂起鼓作,工艺考究。四角承小足。都承盘置于案头,既可作为文房托盘,又能承递茶酒。

清早期 枣木枕凳

传统家具中这种极小的板凳,不是坐具,其有两种用途,一是枕具,其上常备特製棉垫,用带子在四足上系牢。凳面微凹,正是为了适宜枕睡而设计的。第二种用途即脉枕,为大夫号脉所用,凹面适宜搭放手腕。

此枕凳枣木製,纹理细密,包浆浓郁,凳面独板,可见明榫。边抹中部凹进,层次丰富。夹头榫结构,牙板沿边饰阳线,牙头锼云纹。四足方材,四腿八挓,足上雕刻线脚,中间打洼作,为指甲圆形状。侧面腿足间安双梯枨加固,立面亦打洼指甲圆,并起线,细节精细。四足上细下粗,过渡自然,形状美观。

清早期 黄花梨书箱

此书箱规格较高,黄花梨满彻,全用暗榫;且使用双色铜。造型简约质朴,品相完好。

黄花梨製,可见典型的木纹。用材较为厚实,盖子为独板,盖口及箱口不起灯草线,简约凝练。正中镶长方形铜面叶,如意云头纹拍子,其上镂雕纹饰,细节耐看,可以加锁。两侧安花瓣形护眼,方折提环,便于搬移。

晚期 黄花梨六角形回纹火盆架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火盆架大概是距今3000年前本溪满族自治县赵甸子遗址的青铜火盆。根据清宫陈设档案记载,火盆一般是摆放在宝座下左右两侧、地下、香几上、案上;基本上是成对摆放;陈设的火盆有带罩的,有不带罩的;火盆偶有带座、架的,铜质较多,一般为铜、白铜制成;清宫年节也是必设火盆的。由此可见,火盆的使用如此广泛,但从档案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火盆架却非常少。《红楼梦》里怡红院内,就有一种罕见的低矮桌子,中有圆孔用于嵌入火盆,20世纪时被北京匠人取名为“火盆架”。事实上,火盆架在明朝时期并不常见,发展至清代,火盆架才被普遍使用于古代大宅中。而用珍贵木材制作易损耗家具,着实奢华。 此件黄花梨火盆架为六边形,配六根微带侧脚的圆腿。六边形内锼挖圆形置放铜盆,每边与圆形相切,互相映衬,给人一种寓规矩于方圆之感。每边中间安置一个鼓起的铜钉,是为防止木材烫伤,起到保护作用,其上可见使用痕迹。腿足上部每面均安枨子,内嵌回纹窗花图案,此图案来源于建筑,可在《紫禁城宫殿建筑装饰 故宫内檐图案》中宫殿的落地罩上寻到踪迹,可以想象火盆架置于殿内,与落地罩和谐统一的美好场景。回纹图案采用短小、圆润的木材,以斗簇工艺攒接而成,费工费料费时,从而推断其出身不凡。下端圆形管脚枨笔直光素,长方形空间内无任何装饰,起到加固的作用。整个火盆架以圆材制成,却处处透露着方正规整之感,大概得益于六边遍布的方形图案,或许受到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明晚期 黄花梨可折叠式子母屉六足六柱瑞兽纹架子床

这张架子床是安思远为洪氏把关的最后一批家具中的一件,未来得及收录进《洪氏所藏木器百图》。它与我们常见的架子床有所不同,独特之处在于其六足设计,且足可拆卸,成为四足矮榻,这在存世和资料记载的架子床中是极少见的。此床早年出自浙江慈溪,为传世孤例。其特点如下:

(一)床面可折叠,为活屉。软屉中间于底面做活榫,正面镶嵌铜片,恰好可以对折,设计巧妙。活屉的屉面下安四根长竖枨和四个短横枨,结构稳固。

(二)顶架亦可折叠,从中间对折,缩小形体。

(三)此床可以是四足,亦可以为六足。既可以为榻,又可以是架子床。若不加高四足,可作矮榻使用,书房休憩、雅集或出行,十分便利;加高则是高榻,户外雅集最是熨帖。

(四)两短边均可各加一条腿足,想法很有突破;因两侧腿足为较高的设计,加上之后,四足亦要求加高,此时便以榫卯加设四足,变身为六足高榻或架子床,堪称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作。

(五)挂檐、床围子、门板皆为整板透雕,反而不用攒斗,为的是结实牢固。从其可折叠、可加足的特点来看,此床在设计之初应是为了出行之用,整板雕花亦是考虑到途中不易损伤。而且纹饰为龙、凤、麒麟纹,可见其规格不凡。

所以此床可有五种用法:

(一)四足矮榻;

(二)四足高榻;(三)六足高榻;

(四)四足架子床;(五)六足架子床

六足床榻和架子床的渊源

六足床榻,战国便已出现,河南信阳长台出土的战国彩绘木床,是目前出土最早的木床。东汉时期,高低大小相异的屏风开始结合帷帐和坐榻使用,称“屏坐榻”。三面围屏在魏晋时期开始流行,与此同时,以多扇竖长版组成的围屏不但用来围绕坐榻,而且被放置在大床之上,与帷帐组合,构成半封闭的私密空间。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便有这种床,敦煌壁画中也多有体现。受佛教影响,这种屏坐榻,多为带壸门的箱式榻,而且屏风、床、帷帐都是分离的个体。南北朝时床屏合体,北朝高足围屏床榻形成,而帷帐依然是单独存在的,并且依靠柱础来固定。后来,与高足围屏床榻相搭配的帷帐,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后来出现的拔步床,已经将床架与建筑剥离,与床合为一体。直至明朝中后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架子床,床架才成为床的一部分。

有明一代,皇室贵族、高官显宦们喜用拔步床,明中后期开始出现架子床,架子床是从拔步床简化而来,主要流行在江南地区。一些考古资料向我们证实了这个问题:

明初封国山东的鲁王朱檀,其墓葬出土一木製明器“拔步床”,嘉靖中期的上海卢湾区的潘允征墓与苏州虎丘的王锡爵墓所出土的床,也均为此製,略有不同。朱檀墓与潘允征墓出土架子床,皆为床体四足与檐柱下植地板之上,而地板四面均衡分布十二足以承重。而王锡爵墓拔步床则为床体四足落地,檐柱下植床前地板之上。这些出土的拔步床,床顶架的重量都是靠床体和檐柱来支撑的。

万历年间王圻著《三才图会》列出的“床帐”,就是王世襄所称“床上立柱,上承床顶,立柱间安围子”的“架子床”,又叫“六柱床”。这种床在万历年间《鲁班经》中亦有记载,廊庑消失,床顶架已经成为床的一部分。

嘉靖四十四年,严嵩、严世藩父子获罪抄家所得清单中有“螺钿雕漆彩漆大八步等床52张”、“彩漆雕漆八步中床145张”、“漆大理石有架床1张”、“嵌螺钿有架凉床5张”。“八步床”即“拔步床”,“有架凉床”应为四柱或六柱架子床。万历时期工科给事中何士晋所汇辑的《工部厂库须知》记载:“万历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御前传出红壳面揭贴一本,传造龙凤拔步床、一字床、四柱帐架床、梳背坐床各十张,地平、御踏等俱全。”明确记载“四柱帐架床”。可见,嘉靖、万历时期,架子床便出现了。

通过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拔步床的不同形态以及文献记载,可知架子床是从拔步床简化而来,当廊庑消失之后,床顶架子的重量便完全需要腿足来承担。

本件黄花梨可折叠式子母屉六足六柱架子床,两侧面中间足皆可拆卸,四角腿足可变短,变成一张四足睡榻,是一个平板型睡榻与架子床合二为一的两用床榻,当为拔步床与架子床过渡时期的产物。因不确定腿足对床顶架的承重能力,在原本四足的基础上,製作者又在两侧额外加了两根腿以辅助承重,原本的四足也相应加高。这说明,此床在作为架子床使用时,要比平板睡榻略高一些,也说明架子床在初创期是要配脚踏来使用的。而《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里有记载:雍正元年七月二十三日,郎中保德传旨:“着做松木床一张,长七尺五寸,宽五尺五寸,连架子高六尺五寸。不要甚重,做轻着些,周围安楠木栏杆架。钦此。”可见,架子床重的问题确实存在,于是在架子床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加两条腿以承重,便也合情合理了。

作为大型家具的床,本应是固定之物,却要一器多用。我们推想,这是一件定製之物,为的是出行也可以舒适奢华,主人应是一位对生活有追求之人,不甘于单一的生活,喜欢追求多样化,由此也可见主人对其喜爱程度。

整张架子床尺寸宽大,挂檐、床围、立柱、活屉、腿足等部位均以活榫衔接,便于分解组合。设六根立柱,上有顶架。床顶与立柱间设挂檐,中有矮分格,嵌入透雕绦环板。挂檐、床围子、门板皆为整板透雕,与常见的攒斗有所不同,或许是为了移动过程中的稳固性,也或许与此床的婚嫁功能有关,是为婚嫁而定製的,但用料奢华无疑。床体正面围子和侧面围子雕草龙穿花纹,龙身呈S形,俯仰相向,卷转自如,间有缠枝莲纹,线条婉转。门围子雕麒麟纹,为早生贵子、子嗣繁盛的象征。挂檐雕鸾凤纹,两只美丽的凤头相对脉脉含情,为“鸾凤和鸣”之意,象征夫妻恩爱。从整床的纹饰看,这是一张与婚嫁有关的架子床。屉面编织卐字流水纹,致密有序。床身设六根弯带,床面边抹较宽,平直厚实,是为了适应活屉。束腰窄平,牙、脚圆格角相交,沿边起阳线,牙板正面和侧面铲地浮雕卷草纹,背面则为简约的壸门轮廓,同样起阳线,面面可观。三弯腿,足端雕刻卷草纹。可拆卸的腿足亦在沿边起线,阴刻卷草纹,与固有的四足和谐统一。

清代 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榻

榻,用途多广,可坐可卧。有无束腰与有束腰之分,或直腿、或弯腿。三弯腿榻的相关例件非常少,只有某些曾经发表,包括一件曾入藏美国前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三弯腿榻,之後则见于纽约佳士得,1996年9月19日,拍品54号;另外还可参照一件黄花梨三弯腿罗汉床,刊载于G. Ecke的《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北京,1944年,页26,图版20号;而明代《金瓶梅》版画插图中,亦载录一件相似案例。

此榻以黄花梨为材,用料大度,榻面软席,坐卧舒适。边抹渐次凹进,束腰与牙板一木连作,文脉相连,流畅美观。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床用料的奢侈程度。底部有两根弯带,四角有斜短枨加固,结构考究。牙、脚圆格角相交,沿边起细致的灯草线。三弯腿弯弧曲线优美,足底踩珠。牙板与腿足的轮廓线舒展大方,一气呵成。四面做工,可陈设于厅室中间,面面观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