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和他的《山河归途》

时间:2022-04-01 11:50:44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260期 美育

谭恩,一个喜欢“反向选择”自己艺术道路的探索者。他总是不断地远离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地挑战、否定、重塑自我,历经磨练,开始逐渐凝聚了自己的艺术精神。

谭恩在成都生长,自幼学习水墨,却无成为一个“国画家”的梦想,只因幼年受到的绘画教育过分严厉。出于叛逆,更出于对绘画的热爱,谭恩转学素描和水彩。在中国美院求学期间,谭恩专攻油画,其创作基础非常扎实,继续发展,势必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写实画家。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后因母亲病重,谭恩离开学习和工作了十年的杭州,只身回到成都,他选择远离各大艺术聚落,独自创作。这段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就已过十余年。

谭恩的工作室内,巨幅“山河归途”系列作品仍在创作中

只有内心非常强大,且自律性很强的人,才能用好这些时光。在无数个孤独的深夜,谭恩观摩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从各大艺术家的经历中提炼其精神,然后摒弃形式,用自己的方式“整点不一样的东西”。这并非单纯地闭关,而是在艺术世界浮华的表面,厚积薄发,保持纯粹,迸发出艺术的热情。他每日十多个小时的工作和思考,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定位,尝试不同的创作路径。

谭恩很早就没有把自己的创作定义为“当代艺术”,他情愿离这个热门的范畴远一点,系统性构建东西方视觉文化的链接方式。这种链接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又显得非常重要,虽然艺术创作没有最终的答案,但会有阶段的成果。他用“山河归途”系列作品,给大众传达了其创作愿景:如何回归到民族文化的语境中,又能与不同地域的文明发生关联,让不同的观众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似是而非”地补全作品中的世界观,形成每个人理解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哪怕这些脉络碎片化,也个人化,但放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拥有更多的普适性。面对不同人群的阐释,也有更多的可能性。

谭恩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这个谜团:让我们深潜到共性的“原型”中,看待文明之间的冲突、交融与链接。画面的诗意表达,只是作为与观众对话的接引,唤醒大家灵魂深层次思考的,不是刻意的藏巧弄拙的形式感,而是理解不同时代语境下,需要怎样新的审美趣味。■

编辑|黄家馨

制作|冯雅颖

校对| 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email protected]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