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厅”究竟是不是艺发局最后悔的决定

时间:2022-05-03 14:01:46来源:网络整理

“活化厅”──位于油麻地旧区、以小区中心模式来营运的艺术空间,持续性地与市民分享生活化的当代艺术,成为香港独一无二、溶合草根街坊基调与当代艺术前卫手法,敢于触碰社会时事政治议题的一个小区艺术实验场。

(一)背景、方向及理念

香港现存的艺术空间,大部份也向香港艺术发展局(简:艺发局)申请资助。活化厅座落的上海街视艺空间,却是个艺发局经地政署以象征式租金取得的一所油麻地街角铺位,由艺发局挑选合适组织在其提供的资助下营运。由于间歇易手,加上画廊格调的装潢,在旧区单打独斗,虽前后已近十年,却无甚累积的名声。近年艺发局将其定位作小区艺术,形象总算逐步建立。

“活化厅”是个非牟利社团,成员皆为本地活跃的艺术工作者,从事创作、策展、评论、教育及营运艺术空间等,包括另亦创立“C&G艺术单位”的郑怡敏(阿金)及张嘉莉,把“骑劫艺术”发扬光大的程展纬、长期撰写评论的黎健强和刘建华、文字人俞若玫,Liveart艺术工作者魂游,年青一代概念艺术家关尚智及黄慧妍(近期于广州成立“观察社”),罗文乐与李俊峰。这伙人都关心社会政治,往往策划展览(如至曾特首/骑劫游乐场/断估唔拉/出嚟行/十年回归前后话/6644拆掂佢/爱国风雨飘摇时…),通过艺术触碰社会议题。

活化厅成员,颇觉香港的艺术空间发展渐走向建制化而缺少活力和锐气,故入标接手营运上海街视艺空间,希望以崭新一套理念和手法,活化香港艺术的外框与内涵,拉近艺术与日常生活、社会政治之距离,亦也为当下市民社会注入新活力。另而针对小区艺术,成员们看到当代艺术近年涌出一堆重视开放过程、参与、合作互动的手法,关系美学及政治美学原则,以为把这些放于小区艺术上也别具启发性,让“小区/艺术”互促渗透,一方面介入生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另方面则带动艺术社群社会意识的提高。

由于集合可谓一时无两的阵容和清晰的理念方向,活化厅的申请获得接纳。然而我们更希望这次把构思如实申请的策略,能在推动政治艺术在艺圈以及资助申请过程得到正常化、平常化的看待,成为往后的重要范例。至于活化厅重视小区艺术中人性化交往的建立、维系和累积,资助单位却往往只顾参观人次的数字、追看有形的成本效益,活化厅往后也望能在这方面据理力陈,当成是教育艺术行政的工作。

(二)主打展览计划

在过去半年,活化厅举办了三项较大型的展览计划,首炮《多多奖少少赏》重点在与小区打招呼,建立邻里关系,亦以向艺圈呈示活化厅欲意开拓的方向。计划先以街招等方式吸引街坊以其生活经验作提名,搜集区内有趣材料,再由策展人程展纬、李俊峰牵领三十多名艺术家/艺术学生,对这些小区人情风貌作明查暗访,因据故事元素改装奖杯,制作出如“至省镜大奖”、“最血腥风味奖”、“最优雅姿态店员金奖”等奖座,颁至超过三十间店铺。每逢周末,再而提供策展人导赏团小区游,透过一个颁奖活动的框架,让人们认识与欣赏旧区街里的丰富生活形态和人情点滴。

整个展览,理念从反转从上而下庞然的小区公共雕塑出发,重视居民参与,让艺术散落区内,展场内既收集街坊物品,配以录像访问展出,展览也预留了位置给两名响应艺术家──陈素珊以安慰奖概念,用街招赠券吸引街坊造访换取匙扣及日历咭,而俞若玫则将其所遇的街坊化成为武侠小说人物,别开小区艺术的驻场文学创作模式。至于活化厅打破白盒子(White Cube)格局的新颖展示环境、互动导赏参与安排,富幽默手法来处理众多展览小环节,更让观赏过程充满趣味,亦开本地艺术空间策展先河。

第二期的《出得厅堂》是活化厅将附带协助艺发局和康文署的艺术品外借计划的责任,变成反映官方艺术推广机关资源浪费和官僚思维的一次机会,然而议题甚狭,于是采了反差手法,一面大事张罗不受欢迎的官方版复制海报,再而并行一个非官方版,广邀艺术家借出作品供大众借取回家,让艺术品跳出仅是镶框挂墙的装饰品概念,发现艺术同样可以相当生活化,甚至担起某些生活功能,如日历之作,撕页的破坏也可变成作品的参与应用。展览另除铺陈了些早年艺术民主化、开放艺术定义展览的前科,也重点介绍了个别戏耍官方外借计划,借讽香港艺术馆贴钱借场予外国奢侈品品牌作展览的作品记录。罗文乐带领的工作坊,则通过临摹官方复制印刷品,以自制真迹取代借取。两种外借的受欢迎程度,比照下结果一目了然。

第三个展览《师父赞》是个表扬民间手工艺、向手工艺师傅致敬的展览。策展人程展纬及罗文乐从小区、艺术社群开始,发掘手工艺在社会慢慢些微的宏观图象下,在寻求持续发展和生存中少被留意的一些特殊作业模态,勾出师傅匠及普通人D.I.Y.(自己做)的个体小故事、付出和坚持,从他们身上吸取民间艺术智慧的启迪。展览最后包罗了十多间店铺、廿多名艺术家参与,除有委约师傅创作,也找来艺术家与手工技师合作,或以平衡概念的作品加以响应,甚至邀艺术家摸索经已失传的“赖龙”技艺。

《师父赞》除印派艺术家江记(江康泉)详访工艺师傅入行经过、技术钻研、心得感情等的“职人系列”海报,还有地区内一些手工技艺等行业店铺的地图指南,既肯定师傅绝活的艺术性,但也突出这些传统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如何在小区合构成一种人文风景。工作坊系统爆棚加场,又是活化厅另一成功新试点(除出位的曱甴班,如折纸等被受艺圈/艺发局冷落的技艺,在活化厅出现其实也别具意义)。

(三)多元化活动项目

除了展览计划,活化厅还有花牌师傅黄乃忠参与的《驻场计划》。这安排不单可让造访者对于中国华南这独特花牌传统有机会近距接触,由于黄乃忠曾因市区重建而被迫迁而进行上诉与坚持留守,曾被董启章、梁文道等文化人撰文成为香港保育运动中的重点人物,邀其进驻,其实也是对这些议题的一种表态,而花牌可说成为了解城市发展引生问题举一反三之案例。同重要的,是黄生驻场,使活化厅成为一欢迎外人浏览的真实店铺/生活空间,跟其他忽来忽去的小区展览存有微妙的不同。(活化厅另刚启动“年青艺术家小区驻场计划”,而中国艺术家驻场计划亦在筹备中,欢迎查询。)

日常空间基调上,活化厅一反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中心的空间布置,观众可在小区中心式的生活化环境不着有小发现,如桌面玻璃跟计算机屏幕桌面的影像展、鱼缸、雪柜与冰箱内的展览,另有小区物资支持交换部、图书、上网的不同小角落…以不同吸引力打开接触艺术之门。除由魂游策划的“隔窗有嘢”行为艺术系列,利用临街的位置或橱窗与行人互动,活化厅室外还有墙壁供作品发表,也支持路边及公园等公共空间的活动。这些冠名为《永不落空》的密集式活动,数量之多该是香港艺术空间之冠。跟不同组织的合作,包括有投诉合唱团、快乐行动/写信佬、小区文化发展中心的行为艺术表演(包括过境的王楚禹及张义旺),及社运电影节《铁路沿线》、《公民调查》等的加场放映等。由街坊旨趣出发的项目,则有与专业乐评人连手的几次音乐分享会。

为配合十月一日开张,活化厅特备了《国旗》展辑,集合众多以国旗、区旗为主体的本地艺术作品,带出国旗、区旗等法例与言论、表达与创作自由的灰色关系。在春节时,活化厅也办了《反清复明》展览,展出年画、公投漫画,印行讽刺时局海报派发,还有创意的挥春摊位,政党挥春的书法选举…。统称《运动.运动》的计划相对无形,策略是把“反高铁”运动实况化展示,配合社运的长片、短片播放,另为香港当月同步的东亚运动会凑上一个“唱好香港日”。

活化厅把握议事时机的开放性,使这些额外展览别具瞄头,也是香港受资艺术空间近乎没有的展览类型,有敏感题材可供严肃讨论之余,也有如乒乓外交赢厕纸的搞笑成份,受街坊欢迎,让观众对于资助艺术的社会触觉一新耳目,既协助活化厅跨出纯视艺空间的狭隘形象,亦使文化界、社运界等人仕认识到活化厅的存在,开启未来更多类型合作的契机。

亦由于活化厅不按本子办事的独特形象,介入应对时事的能力,主流媒体的反应相当不俗,尤其跳出文化艺术归于文化副刊和消费指南之版页,吸引了港闻版的记者眼光,整版整版的报导,开启了通过艺术软性探讨社会时事、文化保育旧区活化政策等之绕径。活化厅自身,也主动开拓不同的媒体平台,利用网站、网志、Facebook 等接口来宣传及记录活动,还有web2.0的互动小游戏,另也与香港艺术搜索频度(录像网台)、FM101(大气电波与网络电台)伙拍。至于集一众本地创作人和作者的《明报》“星期日生活”迭页,每月也有一版“活化厅”专页,让公众得知最新活动外,也借轻松幽默、搞事出位的创作链接热门时事话题。

(四)无愧无悔的半年小检

总括而言,活化厅展览策划模式,望能带动艺圈投入参与落区,从而思考创作艺术的对象、情境和沟通语言的深层意义。再而以灵活弹性配合,激发参与艺术家作品形式上的创新方案,彼此相辅相承。作为开导性的实验平台,活化厅同时望把当代艺术的接口模式推介给不同的小区文化及小区团体机构,让有趣有意思的方法在各区得到普及繁衍。

对于街坊观众,我们采生活化态度、庶民切入点,相信持续接触或偶尔观察的累积感染。而改变自助观展的概念,总监及职员长期坐镇活化厅,在支撑小区中心式的运作模式以外,也以导赏方式引使参观者分享参与,贯彻就展览及文化艺术话题进行交流的机会。

凭着大方向的对位、小节的微调,团员的投入,艺圈社群的支持,加上旧区街坊的亲切和蔼、几者的开放好奇心、恒持耐性的交往互动,在半年间,活化厅已逐步吸引一些街坊街里、艺术友好惯性到访,让活化厅愈发融入于这个小小区,成为彼此相叙的平台,并促彼此的互动互助。而当街坊感觉到自己作为持份者的归属感,往往更投入参与,出现如自发接待参观者,与之闲聊及简介活化厅的展览与小区知识,并仗义为空间献谋出力,从而再强化了活化厅的独特小区性格。

说到底,街坊网络正是小区艺术的财富资源,随对小区的认识增多、网络也逐步伸展,策展人们每次也尽力找寻合适街坊参与的可能性和强化这种交往的艺术可塑性,开放机会让街坊从对象变成为参与主体,一个一个牵动小区人仕和店铺参与,既为小区提供日常化的文化艺术参与,也为小区注入以文化艺术视角的链接,反馈对小区及其生活模式的欣赏和肯定。而在纷乱失衡的香港社会发展中,缔结小区网络,自也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意义。

在未来半年,活化厅将再推出“六十四件人和事”、“艺术造假计划”、“堪虞为体风水为用雕塑展”等项目,继续地打擦边球。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