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雕塑家邬良英一拳打晕学院派- 重庆版“凡•高奶奶”

时间:2022-05-05 13:31:35来源:网络整理

文章来源:颜正华+刘珈的艺术空间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articleinfo/yzh/118413

今天2010年7月3日,我们驱车365公里,来到偏僻而又神秘的武陵山一个叫鹿子的小山村,想去看看这个匪夷所思的重庆版“凡·高奶奶”。

专家称赞她的作品是“后现代艺术”。记者问她“后现代艺术”是什么意思,她回答:“就是说我后来才学的雕塑,比人家慢……”, 这种对“后现代艺术”的理解真是登峰造极。

她叫邬良英,62岁,来自黔江区太极乡鹿子村一社,仅读过小学,两年前突然萌发艺术理想。

重庆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四川美院雕塑系教授刘景活说,一个多月前,重庆某单位领导偶然发现搞雕塑的邬良英,回来将此消息告诉了他。刘景活前往黔江探个究竟,结果让他非常震撼。

邬良英说,2007年底,她在看完一个美术电视节目后,突发奇想找来孙子的彩色笔和美术本,用两小时画了一幅《母爱》,随后得到一位文化人的肯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8年中,邬良英意外看见电视节目中的罗浮宫,60岁的她兴奋异常,“罗浮宫这么多年还这么好看,我觉得我也应该留下些什么。”她当即决定,要将自己的画做成雕塑。

第二天,她用300元钱买来一台小型切割机,从山上背回一块两头翘的石头,用4个通宵,完成了生命中第一件雕塑作品:一只彩色的大公鸡。此后,她白天做家务、农活,晚上就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世界。

由于无任何基础,她在摸索中创造自己的艺术方式:石头太重,就改用水泥与石灰粉混合的方法;没有做眼睛的材料,就到市场买5角钱一颗的玻璃球……同时,她还要承受老公的不理解、埋怨以及邻居的闲言冷语。

邬良英在日记里这样写着,“没钱买画纸和颜料,有时亲戚给点钱,我就去买画纸,丈夫的脸就拉得两尺长,不吵架才怪。”

川美教授张强,曾对邬良英一幅猫画上的肌理如何出来的百思不得其解,经过询问,才得知她正好找到了有纹理的塑料薄膜覆上,这只猫才有如此真实的“肌理感”。刘景活感叹,大学雕塑要学5年,大二才开始学胸像。这位老妇竟用简单加勤奋的笨拙方式,解决了大部分的理论问题。刘景活认为,邬良英的作品极尽纯朴和真,当代艺术太缺乏这种东西了。

对于未来,邬良英说,“只要脑不瘫,心不瘫,就要雕到底。”

离开时,我们特地资助了两吨水泥。这当然要比用铜的、铁的、玻璃钢的、汉白玉的便宜多了,但是这水泥做的艺术就不是艺术了吗。别人喝着珈啡做雕塑,邬良英在喂猪的时候也在做雕塑。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