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博会之变

时间:2022-05-10 03:33:54来源:网络整理

距离2010上海艺术博览会还有一个月,招展早已提前完成,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家参展画廊名单日前集中亮相。

出乎预料的热情。一个通常被认作与小众相关的艺术博览会,得到了如此积极响应:2.4万平方米的展示面积,被阵容华丽的艺术盛宴“挤”得热腾腾的。今年9月8日至12日,国内及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品交易盛会之一的2010(第14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将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而难以想象的是,在十余年前的诞生之初,甚至还有市民询问艺博会组委会,此“艺博会”是不是“义乌小商品博览会”……

市场之变

问路画廊曾指“发廊”

别看今天的上海艺博会很 “牛”,订展位的画廊在门口排队,抢着要把钱交给我们,可1999年我才踏进去时,艺博会很穷,每个月才给我1000多元。当时的上海艺术市场也很穷,就是冷寂,没几家画廊,很多人也弄不清楚什么叫“画廊”。记得那次我向人问路,问某某画廊怎么走,那人随手一指,结果我找过去一看,是家“发廊”。

以上这段话,出自上海艺术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宣传部主任王安桅。俏皮生动,却是实情实景。

如今,上海已堪称中国画廊业的“半壁江山”:画廊的数量与质量在调整中不断上升,并在富有文化传统的街区中形成了几大画廊群居地,如莫干山50号、五角场800号、泰康路、绍兴路等。2000年,上海香格纳画廊还成为第一家入选被称为 “艺术界奥林匹克”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中国画廊。

1997年,首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举办之时,上海本地除了国营性质的百年老店“朵云轩”,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寥寥无几,市场尚未形成。但艺博会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市场。用组委会负责人、上海艺术博览会办公室主任顾之骅的话来说,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是艺博会发展的立身之本。

“这十多年来,我们每年都在进步,这是一个非常不易的攀登过程。”顾之骅说,上海艺博会一手抓办展,一手抓市场,并积极宣传引导艺术品消费与购藏,使画廊通过艺博会平台造势被广大民众所了解与注目,一个较好的市场氛围水到渠成。

13年间,来自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000多家画廊或艺术经纪机构参展;众多世界大师的原作在我国及亚洲首次亮相,如毕加索、马蒂斯、达利、莫奈、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的名作;同时一项项成交纪录诞生,如2000上海艺博会法国沙耶格画廊参展的罗丹雕塑《思想者》,以100万美元的价格被浦东一公司购藏,成为当时国内艺博会上最大一笔境外作品成交。

连续参加14届艺博会的上海大剧院画廊总裁俞瞡璐说,在对市场的不断探索中,艺博会助画廊一起成长,“记得首届艺博会时国内很多人对艺术品鉴赏都不了解,更不用提交易和收藏了。因此当时的艺博会更多作为一个展示平台,汇集多元的画廊和画作向大众展示,让更多的人开始欣赏艺术品。渐渐的,国内艺术品市场就一届届成熟了。”

观念之变

画中鸡怎比真鸡贵

当时我还很天真,认为艺博会是搞艺术的,因为看到组委会办公室墙上有两幅蛮好看的画。不过同事们告诉我说这是借来的。后来人家借也不借了,拿走后墙壁上就剩了一幅中国地图,真正的家徒四壁。再一个月蹲下来,发现这里和艺术好像也不是很搭界,不是搞艺术,是搞艺术市场的。一年后终于明白,也不是搞艺术市场的,是搞市场艺术的……

观念的改变,对于身为艺博会组委会成员的王安桅,都需要“一年后终于明白”。可想而知,公众观念的改变有多不易。

有件事,王安桅印象至深。前些年的上海艺博会上,一对夫妻为买画在现场大吵特吵,那是一位擅长画鸡的画家作品。“老公特喜欢那两只在乡村田间的母鸡,而老婆则在边上算账,说菜场里一只老母鸡最多卖30元,而这个画的鸡平均下来要卖5000元一只,实在是太贵了……”

日前,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正式对外宣布,本届艺博会主题确立为“让收藏成为风尚”,理由是:尽管上海的艺术市场近年来有了迅猛发展,每年在艺博会上购买艺术品的人士及资金逐年上升,但整个艺术市场的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开发。

上海香格纳画廊的老板是个瑞士人,非常喜欢上海与其城市文化。他说,上海人那种对什么都充满兴趣并热心了解的劲头让人振奋。每天早上,许多老人在画廊对面的亭子里放开喉咙唱戏,喊完后就到画廊看看,如果看不懂再把孙子带来,说他们能看懂。当然,烦恼也有,就是许多人都不懂画廊里作品的真正价值,他们宁愿花更贵的价钱买几年后就会被淘汰的电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艺术收藏的圈子总是比较小,但上海人似乎还没形成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观念。希望将来我们能与公众更多交流。”

的确,艺术品收藏和投资观念的形成还待时间沉淀。但至少,改变正在酝酿——上海艺博会的成交额逐届上升,从首届的几百万元起步,到即使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下销售量依然突破5000万元;2002年艺博会以260万元成交的恺撒雕塑《大拇指》,成就了今天上海浦东的“大拇指广场”;还有落户在大剧院的阿曼雕塑《吟游诗人》、《弦乐的律动》,以及散布在千家万户的油画、国画、版画等,都是通过艺博会这个平台而成就的一段段动听的艺术收藏故事。

模式之变

不再是“艺术品大卖场”

早年画廊老板的素质也很成问题。一个小画廊老板在艺博会上卖画卖了两天,发现卖不掉,就转手倒卖展位了,当我寻到他的展位时,发现展商变成了一个温州人,是卖珍珠项链的……

王安桅的这段回忆,正是2007年上海艺博会痛下决心大幅改革、不再办“艺术品大卖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顾之骅说,当时经过了10年发展,上海艺博会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以普及艺术收藏理念为主的群众性活动,必须走专业化、规范化道路,转为专业艺术展览,提高门槛,只吸引海内外专业画廊机构参展,不再允许个人租借展位出售艺术品。

规范的市场,是成功举办艺博会的前提。从国外成功的艺博会看,采用的都是“艺博会搭台、画廊唱戏”的模式,以有效保证参展作品整体的质量品位。然而,中国的艺博会与画廊业几乎同步发展,画廊业似乎还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上海艺博会除了每年一次为画廊搭建平台,还加强了日常对画廊的扶持和推介:以网站提供宣传渠道,定时发布画廊动态;2003年还在上海美术馆举办 “上海艺术博览会画廊邀请展”,在国内艺博会中首创性地无偿为被邀请画廊提供展位,集公益性、学术性为一体。十余年来,上海艺博会呈现的整体格局中,画廊比例迅速提高:首届,画廊和艺术公司占参展总数的88%;第二届占95%。

“上海艺博会和国内外其他艺博会有区别,既不是纯商业化运作,也不是纯学术追求,而是追求综合性的目标。”顾之骅说,一方面,艺博会是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对繁荣、普及艺术市场有责任,对发掘新人新作有责任。

2006年起,上海艺博会打造青年艺术家推介展。4年来,先后有100多名青年从这里起步,知名度和市场行情均有大幅提升。上海巴塞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宗莉萍曾为推介展组织团队的成员,她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青年艺术家江衡正是通过推介会得到了国内知名评论家的认可,其作品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艺术博览会上深受欢迎,仅订画的买家名片就收到了五六十张。

格局之变

以上海速度走向世界

最近去一家浦东的大饭店,看见老板将一张大幅的油画作品挂在墙上,下面特别注明,“本作品购买于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尽管多了“国际”两个字,但我看看还是蛮开心的,在那幅画前细细端详,来来回回地欣赏……

什么时候能真正国际化?在画前细细端详的王安桅说,“走出去”是一个美好而漫长的目标。

巴塞尔艺博会战略顾问彼得·登格曾给予上海艺博会高度评价:“这是一个很棒的国际性博览会,前途无量。”巴塞尔艺博会主席赛缪尔·科勒在走访上海艺博会组委会后也赞誉道:上海艺博会是以上海的速度走向世界。

截至目前上海艺博会组织的影响最大的“走出去”,是今年2月首站东京的中国陶瓷亚洲行。28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60多位中国当今实力派的作品,从东京开始,还将赴韩国首尔、新加坡、印度新德里等亚洲重要城市展览,希望以此让中国告诉亚洲,让亚洲告诉世界。

“走出去,是我们绝大多数画廊的一致目标。”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沈瑶,是剪纸彩绘画家李守白的妻子。“艺术家也是需要市场的,市场越大,守白就可以把越多精力用于创作。而艺博会是个特别好的平台。”自2004年首度参加上海艺博会的4幅画“小试牛刀”全部卖出,沈瑶年年都带着丈夫的作品参展艺博会,2005年起吸引了一位外企高层陆续收藏画作近20幅。如今“守白艺术”正在英国画廊展览。

诚然,与世界知名艺博会相比,上海艺博会的起步晚了数十年,还只是“14岁”的少年。但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成长于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壤。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的话来说,上海追求的是“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品格”。因此,这场艺术博览会看似预料之外的热闹,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因为,无论艺术还是收藏,都在无声无息地渐渐融入到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毋庸置疑,未来,上海艺博会还将继续改变……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