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吟”郑忠如斯说之160追思恩师丁鸿章

时间:2019-09-03 09:31:02来源:江海子 新意象水墨

2015年6月16日与丁鸿章老师相会于《南通日报社》,左一著名作家朱一卉,左二恩师丁鸿章,右二艺术家郑忠,右一《江海晚报》主编宋捷。

惊悉恩师丁鸿章先生辞世,不敢相信,八一建军节我发了帖子,他还回复到“老兵不死,永远前进的精神,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在这建军节耒临之际,祝郑忠老弟再接再励,再创辉煌!”,这是充满激情的声音,怎么会?问学长成硕兄语焉不详,打他儿子丁丁电话没有接听,(估计正忙)然后从张卫院长发布的消息可以证实。

瞬间!懵了的感觉!难以置信!从朋友圈回顾我们的交流,回忆我们几十年的交往,丁老师对我的宠爱、相信、教导、期待……无以言表

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我是在少年时期上世纪70年代就与丁老师结缘了的,那时他供职于海安文化馆,在当时美术少年我们的心中,文化馆就是我们的圣地,而丁鸿章老师则是圣地中的一盏明灯。我记得少年的郑忠到文化馆对面的巷子家属区丁老师家中,老式的青砖黑瓦,小院落,丁老师看了我的习作,默然无语,若有所思,忽然问道:“你为什么要画画?弄清楚了你为什么画画你就知道怎么画了……”这句话让当时的我一头雾水,不就是喜欢吗?我怎么知道我为什么画画,这个天问式的问题其后一直拷问了我几十年。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从小是喜欢,是爱好,是一个梦,然而这个梦在变化着,随着年轮、阅历、境遇、理解一直在遄变之中,然而幸慰的是,我将爱好变成了职业,后来又将职业上升到了事业,今天我己经将事业提高到了我此生的使命。我是带着前劫未完成的使命此生再度重新出发来践现诺言的。

当时在海安县境内,在人们心中丁老师是南艺科班出身,艺道精湛,治学严谨不苟言笑而著称。记得有一年夏天跟他们到古贲供销社“打野鸡”(画广告牌)恰巧把我与丁老师分在一个房间,平时多梦的我,在丁老师的威严中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一声,那一夜竟然无梦。由是半月多朝夕相处,丁老师把我当作自家孩子一般,循循善诱,春雨润物。

谈到高兴处,丁老师带郑忠到他的画室赠书一幅:“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赏雪,智者见白”,令我沁人心脾余音绕梁绵绵不绝。也感恩丁老师在郑忠此情此境下对郑忠赠言之良苦用心、弦外之意、殷切期望。

为我盖章、相赠,这温馨的画面竟如此过早地成了追忆!

少年时得到丁老师的蒙养很快就过去了,再次相逢己是六年之后,我从南海解甲归田在海安汽车下车邂逅正从海安调往南通上任的丁老师伉俪,(我从南通乘班车到海安,他们从海安车站乘班车去南通,阔别6年,那时候通讯不方便)时间匆匆,寒暄几句。当时的感觉为他从县到市,换了一个新的平台高就而庆幸!

再后来到他南通虹桥新村的寓所时,郑忠的身份又成了南通师院美术系的学生,对于从退伍军人冯妇再搏考上美院,丁老师感慨、鼓励不己,还帮我对师院美术系的师资力量进行了分析,嘱咐云云。后来还时不时带习作请丁老师讲评,就在他家随茶便饭,那时丁丁还是一个小孩子(后来成了《人民日报社》社长助理)。

再后来的一次记忆是,我做了海安丝绸印染厂工程师,外打正着,处女作《米字格系列之一》获全国版展银奖及美国廖氏优秀版画奖,出差到南通下榻通州大厦,约丁老师小聚,与丁老师秉烛夜谈(谈到凌晨一点多然后就与我睡一个房间),后来才知道丁老师失眠了,我的人生轨迹、奋力拼搏触动了丁老师的内心世界。

再后来才知道,丁老师在读南艺本科时正碰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南艺分配“右派分子的帽子”指标,于是乎正奋发图强做着倚天之梦的他过早的戴上了“帽子”,当年他是被“贬到”海安老坝港乡插队落户的,就住农民家中,就在百无聊赖之际,他极其偶然地认识了在角斜红旗民兵团陈列馆画展板的海安画家黄鹤群一行,经过协商,他从生产队借调到陈列馆画展板,他谈到这一段感慨地说:“是热情好客的海安人重新燃起了我的人生希望,他们能接纳我、带着我玩,给我画画的机会,真是给我绝处逢生的感觉……”

后来评反了,他就留在了海安文化馆,海安人民海安学子对他的爱戴也让他感恩戴德。几茬子的海安美术学子在文革之后、师资严重缺乏、百废待兴之际从丁鸿章老师这里学到了艺术的真谛。丁鸿章老师的治学、为人、儒雅也给一波波的海安美术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与人生的启迪。在他们从海安起步迈向远方的关健时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哦!我甚至觉得以丁鸿章老师在那个时期南艺高才生的异质下放插队到海安来原本就是冥冥中与海安学子的世纪之约唷!八十年代末南艺曾一纸公文要调他回南艺任教,当时地方当局出于爱才没让他走,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所以他对我不满足现状,不停的折腾西上、南下、北漂、闯荡江湖持十分的肯定的态度,几番不无欣赏的说道:“郑忠哦!他厉害!特种兵的体魄,武林高手,一个人能打几十个人的人,发明家的天纵之才,想人所不能想,发别人所不敢发,他什么奇迹不能发生?”

1997年我平生首次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回到家乡收到丁老师寄来的《江海晚报》以盂城子笔名写我整版的文章,从美术学的角度给予高度评价,一时好评如潮。

2017年3月4日下午恩师丁鸿章伉俪造访郑忠北京高碑店工作室。对郑忠目前水墨画发展的方向给予高度肯定与支持。

现在回忆起来,这竟然是平生跟丁老师最后一张合影!

2018年丁老师还在微信上发来有关我参展的链接。并嘱“彩虹都在风雨后,祝彩虹永绽芳华!”

没想到到8月1日的嘱咐竟成永诀!呜呼哀哉!

恩师丁鸿章先生一路走好!永远的怀念!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