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雅士大都怡情于书画,作为前清遗贤,具有深厚国学文化底蕴的赵熙也不例外。赵熙绘画,画不润格,文不应征,完全出自一个文人的雅趣所然。赵熙的画,表面看似是赵熙一时信手拈来,其无不是以笔墨达意,以笔墨遣兴,以山水适意,寄寓自己的情愫。赵熙的画,常常是带着飘逸与洒脱,融入其心象哲思和精神追求。赵熙绘画虽不多,但一个文人的学养恬淡与明净心境,文化情结,个性化的笔墨恬趣以及淡泊自适的文人格调,长期积淀学养的精神释放是一览无遗。
赵熙身为翰林,一生饱读史书和历代名家经典,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体现出典型传统仕人的诗、文、书、画并举的文人特征,堪称—代文化宗师。曾经翰林院的编修,使其在最高文化、艺术殿堂上有博览诸多历史名家经典的机会。正是赵熙的这些特殊经历,极大丰富和提升了赵熙的广博文化内涵和艺术视野,从而奠定了赵熙绘画风格的学养基础。
赵熙虽然没有长篇大论阐述自己的绘画思想,但在他的诗文和与自己门生、友人信函的精辟论段,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熙自己绘画的一贯思想和主张。赵熙对作画曾有若干首诗自题:“翠笔凌宵玉女环,画来浑石似人间。自从—踏长安路,断送柴门马远山。”“石角龙须贴地寒。碧琅玕映绿苔间。胸中有画何人见,蜀道横空十万山。”“诗人画山只数笔,取景高于天际鸿。此外哪寻干净土,水过吟思入霜枫。”赵熙还在自己的《题画》中作诗写道:“剩水残山闲点笔,桃花源里示仙都。”在另一首《题画》诗中则说:“夕阳蝉子怨新秋,黄土坡前石涧流。一段行程收入画,记从荣县过资州。”赵熙在与自己门人学生和友人信函中,涉及书法和绘画论述还有:“凡诗、文、书、画,虽聪颖而迄未成者,盖此事非读书不能脱俗入雅,所谓根柢也。”赵熙在致李雅南信函中还提到:“书中留意八法,怡情心画,与古为徒……”赵熙在这些诗及信扎中言简言赅的论述,反映出赵熙一个传统文人的书画情怀,一个诗人的绘画境界,以及赵熙在绘画践行中所秉持的艺术思想。
赵熙除了余兴作画外,鉴赏历代名家绘画,也是赵熙雅趣生活中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赵熙曾为怀西题仇十洲梅花书屋图,有鉴赏诗文。“仇英画似龙眼宅,碧润梅花树树春。谁似书声茅屋里,至今犹有岁寒人。”赵熙对此还专门详细批注:“图中颇有近松明碧溪之胜,人以为龙眼山居。或然,吾则疑为邓尉,右方平田小涧,左则虎山桥、惠泉、铜坑、太湖皆具。笔意精雅,是仇英真迹也。”赵熙在对王翬(清初四大家之一)的一幅画的鉴赏中有作诗品评:“妙墨分明韵不同,百花春雨梵王宫。不知粉本从何出,偏道王翬是画工。”从现有史料记载赵熙品评历代名家绘画作品的这些诗作上看,我们既可端倪到赵熙对古代绘画的鉴赏水平,又能从中见识到赵熙对绘画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由此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作画,是赵熙在画艺笔墨情趣上的一条完整路径。赵熙无论是自己作画,还是品鉴前人的书画作品,都是以一个文人的学养内涵,秉承传统美学的哲学向度——“雅”为准则,并以“雅”作为衡量和评判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从上述赵熙在他的诗文和与自己门生、友人的信函,涉及绘画的精辟论段中不难看出。赵熙的绘画思想主要包括:与古为徒,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艺术观,以及取法自然、崇尚大雅的审美等诸多方面。赵熙的这些绘画理念完全符合历代文人书画的正宗脉流,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也是为什么赵熙的画,常常是无意于佳乃佳,给后人难得的艺术享受的缘故吧。 (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