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迎来了来支钢积墨山水大展,这是来支钢先生积墨山水艺术的台湾首展。
展览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伊始,观者如潮,来支钢以积墨技法创作的这一批山水力作,启动了人们探寻传统的兴趣和回溯祖国文化力量思考。尤以其中两幅巨作《艺?道》和《富春山居图》最为引人瞩目,引领人们走进新时代气象下的中国画·哲学天地。在来支钢作品《艺·道》前,知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谈来支钢艺术创作
来支钢先生的《艺·道》作品尺幅巨大,气势雄浑,在继成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画家对当前时代气息的感悟。连绵浑融的群山整体,坚硬钢挺的山体结构,细密纷繁而又不重复的皴法,飘逸奔腾的山蔼云气,清爽劲健的山间激流,整体横断面截图式的构图,现实山水与胸中丘壑,时空光影明暗与作品黑白灰的过渡,高超的笔墨技法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这一切在画家的笔下都处理的自然、连贯而富有朝气,使作品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静立片刻,顿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驻足其前而忘步......。著名美术评论家王镛先生曾经评价说:“来支钢先生的《艺?道》不仅吸收了宋人的结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更推近。看了整个作品,我不光是惊叹祖国的山水这么壮丽,同时我还感到、联想到,我们国家的民族命运在百年忧患之后中国重新崛起,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向历史致敬,2011年两岸艺术界迎来了历史性时刻,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前段《剩山图》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后段《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是近代中华传统文化一件有意义的大事,成为了两岸文化血脉贯通的序曲。来支钢作品《富春山居图》(局部)
时隔8年后的今天,来支钢先生的《富春山居图》首秀台北,既是向前辈大师的致敬,也是一次将积墨山水技法和中华艺术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融合创新的尝试。一世黄公望,六世望黄公。六百年的回首,中国传统山水精神在两岸传续。相较于前辈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艺术上的创作,来支钢先生以积墨法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则表现了另一种充满新意的江南山水之美,律动飘遥的云气雾霭,倒影绰绰的山林水波,神龙现体般阔远静谧的江面,两岸连绵隽秀的山体,水天相接云雾缭绕深处的林间小屋,画面整体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云雾之气,这种似真亦幻的山水云气一体的朦胧感,给人无限的遐想,令人臆瞩其间,坐忘逍遥。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黄光男点评来支钢作品
知名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前校长黄光男说,来支钢的《艺·道》、《富春山居图》等等名作的气势与简练,绝对是世纪水墨美学的新彩光,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新灵魂。他的作品,不仅是常人所敬佩,更是同为艺术工作者的仰止。展厅一角
大藏家王定乾说:“来支钢老师作品够牛!够铁!够刚!张大千是中国泼墨第一人,来支钢是积墨第一人!”艺术家来支钢接受采访
如果要做一个感官上的比喻,那么此次展出的来支钢先生的《富春山居图》和《艺·道》则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创作风格、两种不同的艺术体验,仿若两个艺术巨擘,一文一武,一柔一刚,一缠绵隽秀、一刚强博大,一柔美朦胧、一激荡深沉,使人联想到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在冥冥之中应和了道家的“阴、阳”,“天、地”至柔至刚的“道”之思想。©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