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图》创作实录文献
(60卷)目录
一、创作动因(二卷)
二、内容创作(二十一卷)
三、内容考证(三卷)
四、内容展览(三卷)
五、内容评论(十卷)
六、内容报道(八卷)
七、专题采访(四卷)
八、研究心得(八卷)
————————————
《东庄图》简介
五百多年前,明代”吴门”文人画大家沈周,为老朋友、“东庄”主人吴宽创作了24幅《东庄图》,描绘了东庄的24处景点。“东庄”曾是当年江南文人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唱酬、品茗和陶冶情性的园林佳处。作品透射出浓浓的文人隐逸思想的气息。由于传承原因《东庄图》在明 ·万历年间便遗失3幅,现仅存21幅,目前由南京博物院珍藏。
—————————————
“百度百科”词条:
创作背景沈周《东庄图》是为其笃友吴宽的私家园林东庄所绘。沈周终生不仕,遁迹出世。恪守着隐逸人格的纯粹性;而吴宽则以其敏锐的才思和广博的学识,积极入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事业。两人的人生志向和身份旨归迥然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深情厚谊,成为亲密至交。
沈周曾前后绘制过两次分别为十二景《东庄图》本和二十四景《东庄图》本(册页)作品,其中,东庄十二景本见于斐景福《壮陶阁书画录》着录,作于弘治十五年秋月(1502),时年沈周七十五岁,当属其晚年之作,两年后吴宽去世,该图册即不知所终。
东庄二十四景本何时所绘说法不一,而据肖谷考证,当作于沈周五十至六十岁左右之壮年时(1477—1487)。
—————————————
沈周好友,时任“中书舍人”李应祯题
很有意思,当我开始面对《全真馆》时,有一种江南盛夏潮湿闷热的感觉。随着画面展开,这种感觉却也慢慢转向了它的反面,一阵阵静谧而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于是,色块与色一次又一次地被覆盖、被调整,似乎有一种力量使画面往规整统一的方向走去。
沈周《东庄图》之《全真馆》
创作期间,有幸观看了张火丁的二出程派名剧《锁麟囊》与《鸳鸯冢》。其实张火丁的《荒山泪》、《大登殿》、《春归梦》、《锁麟囊》与《鸳鸯冢》程派名段,我是经常听的。而且有一阶段我是反复地听,尤其是《春归梦》中的二黄导板、散板、快三眼以及西皮摇板等段子。为此,我还细细听了程砚秋先生1936年的《春归梦》录音以及其传人赵荣琛的《春归梦》。感到程派的“差异”间的丰富性:程先生平缓似长江向东之水,不可抗拒。赵荣琛先生在深化程先生的声腔,尤其在声的幅度上的努力是可圈可点的。在这一点上,让我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但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张火丁身上有一种气息正在慢慢地釉化,已不同于程砚秋先生的柔幔与丝韧,我不晓得如何更好地将自己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也许张火丁处理的有些急张了?也许张火丁的处理是对的?我的确不晓得。
观看张火丁这二出程派名剧《锁麟囊》与《鸳鸯冢》的还有许多人,其中有市委宣传部领导陈东夫妇、我的老领导马博敏及程派传人李蔷华先生、国画大师陈佩秋先生、书协主席周慧君先生等。陈佩秋先生在《锁麟囊》落幕之后对我说:“前些年京剧有些式微,现在国家重视了,其实我们民族是有许多精华的东西,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呀。”先生的话使我想起有一次同先生在不经意中,聊到了京剧。当我谈到了麒派时,先生以为:就传统而言,麒派有点“水”了。这对我听来有点新鲜之感。当时我想论先生的文化学养,说这话是一定有其自已道理的。此当为插话而已。
今年已84岁了的陈佩秋先生健康且思想敏捷,我真为她高兴。
肖谷《东庄图》之《全真馆》
还有意思的是在创作期间,上海国画名家也是我的大学老师张培础先生,邀我参加他们的《2007水墨边缘》展,这是一个意外,我当即允诺了。允诺的重要原因是前些日子,我的朋友、新疆八大画廊主人施苏萍给了我一些由新疆和田维族老人手工制作的尺寸为45×40的桑皮纸。当时我详细玩赏这些二千年前一样工艺的纯手工制作的桑皮纸,是很有些感慨的。因为我晓得这与《后汉书》所载的蔡论以“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之前,已造出植物纤维纸了。1933年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卓尔的西汉亭燧遗址发现了一片西汉古纸。这片世称“罗布卓尔纸”面上也存有麻筋,以后又多次发现西汉期间的此类有麻筋、线头、麻布残留物的古纸。而施苏萍寄我的这种桑皮纸基本上同发现西汉的古纸状况是一致的。于是,我是“不敢”用的。这厮:麻丝、筋头自然散发在整个纸面上,高高低低起负着,煞是有趣。尤如从空中覆看下的西域大地。
对此,我联想到我在新疆工作那几年的感受。我试着用毛笔尖将这些突出物进行了连接,好家伙,一下子使我认识到中国画中的根本因素之“线”的形以及形成时的心绪:平静地游走,不断地寻找,游走与寻找这一过程留下的轨迹便是所谓的“线”了。这“线”绝不是对物体轮廓的被动地服务性描述与描述性的变异。于是,我创作了两幅作品,一幅题为《游走》的作品,另一幅为《图为江湖线为家》。一种是对桑皮纸自身客观留存的物质结点进行有趣味但不自主的连接而留下的轨迹。另一种是对受前一种连结轨迹的启发而进行不由自主的连接而留下的轨迹。通过这两幅作品的不同处理方法,使我对线的描述有了别样的理解。正可谓:“应无所往而生心”(《金刚经》)的了。好友龚云表发来短讯:十分荣幸邀请阁下参加正在筹备中的《纸本主义》画展。这两幅作品都参展了,还引起了一些小反响。很有意思。
对此,要感谢你—桑皮纸,当然也要感谢施苏萍。这种对“线”的认识,使我超越了以往的许多“晓得”的文本与道理。
这种“线”的游走与寻找很是有诗意,很是愉悦。
肖谷《东庄图》之《全真馆》局部
结果《全真馆》整个画面也有一种“江南五月黄梅雨,一夜新添三尺水,莲叶东西芦苇间,斜阳映水鱼生子。”(《匏翁家藏集》卷一《观溪童捕鱼》)的意境。
——————————————
肖谷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
新疆龟兹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亚洲艺术品金融学院客座教授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专家库专家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 (综合材料绘画)评委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岩彩绘画工作室学术顾问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及美术品修复保护艺术委员会委员
————————————
艺术主张
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深度理解,将亚洲文化“二度半空间”造型原则,作为研究与创作原动力。
通过画面的质感与品质,呈现与时代相融合的跨界学术诗性,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征的中国精神与气象,体现当代价值观的美学高度和审美理念。
审美主张
雅俗共赏、色彩明亮与技术系数高度统一。
作品主张
未来,作品靠什么立足?
从本质上来讲,是国家机构和藏家。
靠什么才能留住机构和藏家?靠什么留住机构藏家的心?
唯一长久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机构和藏家,所以做好作品内容和内容服务才最重要,也是作品出处思考的终极问题。
做好作品内容是艺术家个人对艺术本身负责任的素质,做好内容服务是艺术家对机构和藏家负责任的素质。
—————————————
【肖谷工作室】公众号
“过去未去 未来已来”
【肖谷工作室】公众号
以肖谷个人的文化艺术经历、经眼、探索、实践、经验、观察,叙说来表述其艺术观点和表达其艺术态度。
【肖谷工作室】公众号由以下七个栏目组成:
1、【佚文汇编——评论\ 报道\ 杂文\等】
2、【经年记事——所闻\ 所见\ 所为\等】
3、【创作心得——油画\ 色粉 \版画\等】
4、【批评新语——观点\ 评论\ 批评\等】
5、【随性所画——素描\ 速写\ 手稿\等】
6、【研究印痕——思索\ 技术\ 材料\等】
7、【文献资料——文化史\美术史\杂项史\等】
转载须知:
1、个人转发至朋友圈无需获得授权
2、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于后台回复你的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