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卷)目录
一、创作动因(二卷)
二、内容创作(二十一卷)
三、内容考证(三卷)
四、内容展览(三卷)
五、内容评论(十卷)
六、内容报道(八卷)
七、专题采访(四卷)
八、研究心得(八卷)
————————————
《东庄图》简介
五百多年前,明代”吴门”文人画大家沈周,为老朋友、“东庄”主人吴宽创作了24幅《东庄图》,描绘了东庄的24处景点。“东庄”曾是当年江南文人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唱酬、品茗和陶冶情性的园林佳处。作品透射出浓浓的文人隐逸思想的气息。由于传承原因《东庄图》在明 ·万历年间便遗失3幅,现仅存21幅,目前由南京博物院珍藏。
—————————————
“百度百科”词条:
创作背景沈周《东庄图》是为其笃友吴宽的私家园林东庄所绘。沈周终生不仕,遁迹出世。恪守着隐逸人格的纯粹性;而吴宽则以其敏锐的才思和广博的学识,积极入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事业。两人的人生志向和身份旨归迥然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深情厚谊,成为亲密至交。
沈周曾前后绘制过两次分别为十二景《东庄图》本和二十四景《东庄图》本(册页)作品,其中,东庄十二景本见于斐景福《壮陶阁书画录》着录,作于弘治十五年秋月(1502),时年沈周七十五岁,当属其晚年之作,两年后吴宽去世,该图册即不知所终。
东庄二十四景本何时所绘说法不一,而据肖谷考证,当作于沈周五十至六十岁左右之壮年时(1477—1487)。
—————————————沈周好友,时任“中书舍人”李应祯题
那一日終於完成了《菱濠》,畫面的空間比沈周要大的多,無論在色調上,還是在處理手法上,的確也是別樣的。我是受到许多大家、名家的那種處理江南氣質的滋味影響的。
沈周《东庄图》之《菱濠》
前幾日於夜深人靜閒坐於書櫥前,忽想起菊壇前輩四大須生之首余叔岩和弟子張伯駒來。清末民初,菊壇大家譚鑫培為慈禧所寵,每至內府演戲甚為熱鬧。那拉氏死後,譚亦為總統府所邀傳演,但時過境遷,演出待遇遠不及那拉氏時。每遇此,身為余三勝之孫余叔岩(時為府內尉),總於演出前請譚至外務部庶務司王司長處,款之。譚甚為感激。一日,王司長請譚收余叔岩為弟子,一向不收弟子的譚鑫培念盛款之情,破例收下余叔岩。可譚鑫培「藝不出門」的思想很重,除授《失街亨》中的王平、《太平橋》中的史敬思兩出外,其他不主動傳戲於余,余叔岩所能譚戲者皆為偷學。民國大公子張伯駒說:自己三十一歲從余叔岩學戲,每夜輒至,待賓客散盡,子夜始說戲,常三更歸家。如此十年,已從余叔岩處學了近五十齣戲,可見余叔岩從譚鑫培處偷學了多少戲。不僅如此,余叔岩無論配角、龍套,均認真對待,如向梨園中首屈一指的錢寶森學身段把子(揚小樓、梅蘭芳等的身段把子均蒙其指點),不解之處皆不恥下問。最有意思的是余叔岩嗓倒嗆之後,十分注意從傳統文化中的言韻上尋找出路,建樹自己的特色。他師從清末老翰林魏鐵珊,加之多與錢金福、鮑吉祥,王長林、程繼先(程長庚之孫,時為小生泰斗)友善且合作默契。並同翰林出身的琴師高手陳彥衡、李佩卿、朱家奎、王瑞芝,鼓師杭子和合作的很好,他們的「托腔保調」使之「嚴絲合縫」。時人贊曰:(余叔岩)「雲遮曰」,而極富神韻。張伯駒謂之「金樽對檀板」的珠聯璧和合韻,故嗓音另辟蹊徑。張伯駒對余叔岩的晚年也是關心的,用心極細。
有一年紫禁城裡要出賣一批舊地毯,到處兜售沒人要,後拿到在鹽業銀行任職的張伯駒處,他買了下來,別人不理解。但張伯駒看出了地毯織物中夾有金絲,於是請因病久不登台,生活不寬裕的余叔岩買了下來。並請人把其中的金絲抽出來,結果僅金絲就賣了3萬元,加上再賣地毯,共賺了6萬銀元。對此,不曉得余叔岩當時的感想是什麼?
張伯駒據以學戲的經歷,寫了《紅毹紀夢詩》一書。
肖谷创作《东庄图》之《菱濠》
周汝昌先生曾感嘆到: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張伯駒)也少少的。劉海粟先生更是動情地說:「他(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創作期間,我與俞曉夫兩人去北京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由中國油畫學會主辦的《油畫寫生作品匯展》開幕式並參加畫展研討會,會上我也進行了發言,內容為寫生與文化的關係。這個展覽入選我去年10月在新疆畫的一幅寫生作品,詹建俊、聞立鵬、水天中、尚輝先生和徐虹、安遠遠等對這幅作品進行了肯定。鐘涵、孫為民、俞曉夫先生等對作品及發展提出了中肯意見。鐘涵先生對畫面色彩進行了分析。孫為民先生則認為要向豐富性發展。徐虹、安遠遠在研討會的發言中都提到我的參展寫生作品的文化意味。據說這個展覽的作品是從六千多幅作品中評選出一百多幅。這是我近二年來第四次參加中國油畫學會主辦的展覽。
—————————————
肖谷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
新疆龟兹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亚洲艺术品金融学院客座教授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专家库专家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 (综合材料绘画)评委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岩彩绘画工作室学术顾问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及美术品修复保护艺术委员会委员
————————————
艺术主张
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深度理解,将亚洲文化“二度半空间”造型原则,作为研究与创作原动力。
通过画面的质感与品质,呈现与时代相融合的跨界学术诗性,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征的中国精神与气象,体现当代价值观的美学高度和审美理念。
审美主张
雅俗共赏、色彩明亮与技术系数高度统一。
作品主张
未来,作品靠什么立足?
从本质上来讲,是国家机构和藏家。
靠什么才能留住机构和藏家?靠什么留住机构藏家的心?
唯一长久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机构和藏家,所以做好作品内容和内容服务才最重要,也是作品出处思考的终极问题。
做好作品内容是艺术家个人对艺术本身负责任的素质,做好内容服务是艺术家对机构和藏家负责任的素质。
—————————————
【肖谷工作室】公众号
“过去未去 未来已来”
【肖谷工作室】公众号
以肖谷个人的文化艺术经历、经眼、探索、实践、经验、观察,叙说来表述其,艺术观点和表达其艺术态度。
【肖谷工作室】公众号由以下七个栏目组成:
1、【佚文汇编——评论\ 报道\ 杂文\等】
2、【经年记事——所闻\ 所见\ 所为\等】
3、【创作心得——油画\ 色粉 \版画\等】
4、【批评新语——观点\ 评论\ 批评\等】
5、【随性所画——素描\ 速写\ 手稿\等】
6、【研究印痕——思索\ 技术\ 材料\等】
7、【文献资料——文化史\美术史\杂项史\等】
转载须知:
1、个人转发至朋友圈无需获得授权
2、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于后台回复你的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