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用?在实际生活中谈艺术似乎是有点让人……就象人们不无揶揄地说:“他是个诗人”“他是个艺术家”。言下之意不言自明。
那天上午十点前到展馆,没开门,一问下午一点才开馆。于是往回走,顺路到“南越文王博物馆”看看,门外是繁华的都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走进大厅,一人不无战战兢兢地走在古墓道上,读这些出土文物,心一下子变得安静了,蓦然发现了另一个奇异的世界,让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触摸到了一种远古的感觉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曾经的荣华富贵、叱咤风云而今安在哉?
曾经的一统天下江山如画己几度春秋物是人非!
只有这些先人们遗留下来的艺术品在在历史的时空中静 静的伫立,无言默默,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细语呢喃……
逡巡其侧,徘徊内外,手追目颂,幽思绵绵……
也不知当初的先人们是在怎样的工作环境中、怀着怎样的心情来从事这些伟大的劳动?他们会想象的到千百年后同道的我来此参摩、膜拜、惊叹?高山仰止!
他们的作品中传递出怎样的微言密语来打动我的内心深处?
古人云“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从大自然中学习,师造化。
进大学向老师、向先人学习是学经验识方法、解读密码与渊源,两者不可偏废。
其实我艺术的起源是从临古碑帖开始的,是师古人学经验。
后来从南海的洄溯中感受了海的韵律海的气质,蓄之于心,养之于气,存之于韵。
进工厂,耳濡目染,格物穷理,心有灵犀一点通,恍恍如有神助。
艺术无所谓进步,从这些艺术品文物上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动与眼力,专注与会心的笑容。艺术一直是在探索未知,心神合一,在表达自己的见识和钟灵毓秀而已矣,是一种人文思想和灵魂深处的表达,在时时观照、折射着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艺术家的死亡,只是肉体生命的终结,他的精神承载在他心血结晶的旷世作品上,绵绵不绝,若存若亡,久而弥新。从时空的嬗变上来看艺术家是幸运的,当苍海桑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切都化为乌有之后,艺术家精湛的作品还在向后人呢喃细语曾经的情怀与梦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是永恒的!
自知之明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审慎的自我解读,他认识到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的局限性。同时也相信精神层面的强大与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于是镙丝壳里作道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艺术之旅就是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中移步换景,一步一趋,步步为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超脱以往的认知、滋生新的认识,不断面向未知和明天,激发内心深处世界的瑰丽与真正的自我革命。
瞧!这就是当时我心灵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