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林达,198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受杨培江老师影响和指导,爱上绘画艺术。曾于荣宝斋桂林美术馆、汕头大学美术馆、华南理工大学当代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绿水青山
丙烯
50×70cm
2020年
始于亢奋 成于明智
——倪林达的画
文/张渝
比埃尔·赛克在谈论诗人和语言的关系时说:“语言仿佛是从虚无缥缈之中,自动来到诗人身边的。”这话说得轻松,却对所有修炼艺术的人带来沉重。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艺术创作不是仅靠努力就可实现的。内蕴其间的天分总是虚无缥缈。但是,艺术即经验。无论多么缥缈的天分,如果没有经验的亢奋激发,终究只是缥缈。那么,倪林达是如何经验“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缥缈呢?
其实,就日常生活言,林达的艺术创作以及艺术身份,都会让周围的同事感到缥缈。毕竟,林达和我一样,在艺术创作之外,都有穿制服的公务员身份。有着这样的身份,还突然高起点地画抽象,搞起了让很多人一时摸不着头脑的艺术创作,林达的这般形象,在同事心中难道不是天外来客?
不是。
表面上看,林达的创作是横空出世,但实际是不为人知的老谋深算。初看他的画,很多人都会一脸懵逼,不知其所云。但艺术的高妙也在这里。老子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林达的艺术也是如此。然而,即便如此难以把捉,我还要说,林达的艺术始于亢奋,成于明智。
巡逻
丙烯
50×70cm
2020年
他的亢奋源自童年和故乡。
我曾经如此评述林达的画:衡量一个画家,重要的不是看他笔下技法如何,而是看他天赋高低。技法好,天赋却低,只能越来越匠人。这就是农民种一辈子地,却进不了农科院的原因。倪兄画画天赋很高,尤其是对色彩的感知,一超直入如来境。所以他的画,最可贵的品质是不俗气。此其一;第二,倪兄作品总是和乡土或说夏日的乡土有关。中国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感经验,总是和其童年经验接近。而夏日里的童年总是最无拘束地和亲近乡土,在童年对于乡土的亲近里,大地、家园、田野,毫无异己感、威胁感,令人神往。所以,童年经验中的乡土,才是人类不懈寻找的那片土地。倪兄的画,恰恰就是这种寻找。
这段简评之简,在于没有解释林达绘画的语言选择,即他为什么如此?记得维特根斯坦说过,神秘的不是世界是这样的,而是它竟然是这样的。林达的画,也可如是观。
讲个故事。
有个妇女对马蒂斯说,她从未看过一个像他那样画的妇女。马蒂斯回答:太太,这不是妇女,这是幅画。美学家杜威透过这个故事发现:从历史、道德以及一些固定条规来谈论艺术都属于乱扯题外的材料,艺术的真谛在于它是一种经验,是一种集中化、完美化、个性化了的经验。正是在这种个人化的经验中,林达欣喜地寻找到言说的语言通道。借助这条通道,林达的艺术,看似停留在自然的表面,实则以一种不同于科学的方式达到自然的深度——幻象。
顺流而下
丙烯
50×70cm
2020年
关于此,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的讨论,值得我们铭记。她说:“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有脱离尘寰的倾向,它所创造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一种离开现实的‘它性’。”这种“它性”告诉我们,作品和真实的物象或现实无关。它的形象是一种“幻象”。“幻象”不以现实为尺度,而以自身为尺度。“幻象本身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形式。”无独有偶,讨论诗歌的乔治·桑塔耶那也说:“诗歌极致,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一切新的可能的情节,而在于它在想象的时刻,能把现实中不可思议的东西,同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林达的画如此。
在林达的艺术叙事里,一些事情的发生,一些事情的开始,一些事情的真爱,都在不可抑制的亢奋中到来。可是,仅有亢奋,也可能迷失表达。所以,林达还做了明智的审美选择。而这一点,不仅是林达艺术品质的保证,而且是他未来艺术脚力的根本。在亢奋和明智间,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片混乱,但在混乱中,真理与和谐会在一刹那显现。林达的可贵在于,他恰恰把握住了灵光一现的“刹那”,于是,有了他的艺术。
当代艺术越来越强调艺术的形式。极端者甚至以为首先是形式,其次才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叶芝就说,一种情感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的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有鉴于此,我瞩目林达的艺术。尽管我时时担心他的艺术太像西方大师,但我相信他的经验,相信他内蕴与经验深处的亢奋与明智,相信他因此对于形式的把握。(张渝,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监管
丙烯
70×50cm
2020年
蛰伏的“那吒”
——也说倪林达的画
文/陈映欣
当听老友杨培江说“林达也在画画”时,我的反应是:不奇怪。老干部也都在画画呢——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年代,能提起笔的都是“大师”。培江又讲,画的还很不错诶!我心里在想,是不是真的?然而当看了他的作品后,我真真大跌眼镜,有没有搞错?一个“海关理科男”,没有“前科”,竟然画得这么好?不可能!
说起来,倪林达算是我平生第一个真正的“藏家”,近二十年前,他的一次“慧眼行动”助跑了我的“广漂”之行。自此以后,我俩的关系似乎就定格为藏家跟画家的关系了,而偶尔的几次匆匆见面,即使聊起有关画画的话题,也大致是关于“市场”的一些零碎话语,跟“艺术”压根儿扯不上边。说实在话,我也从来没有觉得有跟倪林达探讨“艺术”的可能和必要——尽管他有时会向我咨询对一些当红中国画家的看法,但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艺术方面的交集。没料想,在他“潮汕理科男”的外表下竟然藏着一个“艺术涂鸦男”的灵魂,而且在我跟他相识十几年后,这“海关佬”竟然真的来淌“艺术”这潭“浑水”了!
相见
水彩
50×70cm
2021年
我向来认为,学问是“做”出来的,艺术感觉是“生”出来的。做学问可以通过积累,厚积薄发;而艺术感觉绝对靠的是天分。所谓积累,可以锻炼技巧,可以完善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但不大可能改变一个人天生的艺术敏感度。有些人,由于某种机缘,一早就显露出艺术天分;而有些人,需借助于某种契机的引导,才能触发天分的喷发。倪林达当属后者。
林达的作品,初看近似儿童画,天马行空、烂漫、稚拙、一派天真。想象力爆棚的画面构成、夸张的色彩、怪诞的造型,活脱脱像极一个童话世界。细看,任性的外表下,深藏着不露痕迹的理性和节制;色彩艳丽得无以复加,却并不显得漂浮,甚而至于略带凝重;有些看似“无厘头”的作品,真实体现了一个海关人员由于职业关系而养成的社会责任感。而那些风景模样的作品,则带着一丝淡淡的伤感以及对未知远方的期许。对其艺术倾向,我总体的感觉是“有理智的放纵”——他的风格难以归类,梦幻派?表现派?心理派?儿童画?当代艺术?都有点是,也都不全是。却又自具脉络,自成一体,带有很强的个人符号特征和情感印记。
约会
水彩
50×70cm
2021年
毫无疑问,与知名画家杨培江长达二十几年的交往,对促成倪林达艺术能量的“井喷”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我所知,林达是杨培江的“超级粉丝”,是最早的知音之一,况且由于都居住在一个城市,所以他更是老杨工作室的常客。长期以来的耳濡目染之下,林达对油画、水彩的表现技法已经了然于心,加上后来的眼摹手追,他早已在不自觉中于内心深处把从老杨处“偷师”过来的技巧,跟自己想表达的境界进行过无数次的嫁接。一旦时机成熟,付诸于实践,他的灵感就像水库决堤般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拾。“潘多拉的盒子”一被打开,其结果就是无论儿时的梦境、田园生活的记忆、日常工作的场景,还是其它触动灵感的事物,都能撩拨起他作画的激情,一股脑儿涌将出来。当提起画笔,进入这种“迷幻气场”当中,“海关理科男”便仿佛一瞬间改头换面,摇身一变为雨天泥地里撒野的一个乡野小童,满身泥水,百无禁忌,尽情撒欢,似乎只要给他一对风火轮,他立刻可以变成那吒,挥舞丈二红绫,翻江倒海!“那吒”chr(39)的优势,在于不必讲究出处,不必有所禁忌,不必看人脸色,也不必向所有人做解释,爱谁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故此下起笔来,反而能直指本心,快意丹青!潮汕艺坛,多此一员“那吒”,岂非幸事一桩?
林达,下次见面咱不聊收藏行不?要不咱聊点艺术?
2017年9月写于广州
(陈映欣,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广东画院》执行副主编,艺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漂流
水彩
50×70cm
2021年
海边的林达
文/许蔚思
2017年夏天,一个朝九晚五、体制内干部气质浓郁的帅气中年男子,在很多艺术圈中人还未做好充足心理准备之时,向社会公布了他数量可观的一批画作。在未看到这批画作时,很多人会想当然且惯性思维地定论为附庸风雅的“玩票”之作,但当看到作品、哪怕只在网络上看到作品的小照后,相信很多有点专业素养的人,都会为那种不俗、更不“玩票”的气息叹服。
一时间,圈内人士都来关注评论,纷纷盛赞真是天才手笔、亨利-卢梭转世。这个可以想见其年轻时帅气模样的中年男子,有着暖男一般的面相和笑颜;尽管实际上他已在艺术收藏界“染指”多年,和一众圈中名家大咖多有私交,本可倚老卖老、老气横秋地以“前辈”自居,可是并不——他经常和一些属于他的子女辈一代的艺术学子交往,并一定要他们叫他“达哥”。“达哥”全名倪林达,简称“林达”,为某市海关一干部。
新生活
水彩
50×70cm
2021年
作为一名“干部”,倪林达的画作几乎让人感受不到一丝出自一般老年大学的“老干体”气息,反而让人看到一种意欲“超凡脱俗”的姿态和效果,作为一个并无美术专业学院基础的、无线电专业出身的纯正理工男,他是怎么做到的?假如说,一个貌似和专业美术不搭边的理工男,却几乎一夜间整出了一批足以让专业美术出身的人汗颜的作品,那么这里面是否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林达的从艺经历,堪称一个典型“个案”。尽管在他之前的辉煌灿烂的美术史上,也出过像亨利-卢梭这样做过海关关员的业余出身的大师,且中国古代也多有业余出身的文人画家成为美术史上的大师,然而身处21世纪专业分工异常细致明晰、尤其是美术学院化体系、套路和游戏规则十分“坚不可摧”的中国,林达的典型“个案”,可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红头船
水彩
50×70cm
2021年
汕头倪林达的典型“个案”,向这个时代的人们重新提出了业余与专业、非科班与学院派等的关系问题,更是以实际而有效的方式和成果,回答了诸如“跨界”、“多学科交叉”等现当代的主流问题。从这些角度上来说,把林达置于当代充满“跨界”精英的西方艺术圈中,他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典型和主流;而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为体制内公务员的林达,又可以和中国古代那些浮沉于仕途宦海的业余文人画家有着内在的相通处,尽管我们现在没有看到林达的作品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呈现。
风吹的季节
水彩
50×60cm
2021年
早在达哥并未拿起画笔正式成为艺术圈中人之时,他便是汕头比较早接触全国画坛名家高手的高级“票友”、“发烧友”。通过收藏当时在全国比较先进、甚至先锋的画坛英才的作品并和一些身在北京等大地方的杰出艺术家的广泛而良好的私人关系,达哥从一开始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上了一条“眼高”的路线,这是很多虽有经过专业训练但眼界狭隘的人不能比的。尤其是杨培江这样的强力人物,作为达哥一生中亦师亦友的重要人物,和达哥经常朝夕唔对,像一盏明灯一样照耀着林达;林达从很多年前开始便长期跟随杨培江老师到各地写生创作,虽未时时拿起画笔“手摹”,但多年的“心追”,使得他对很多专业的趣味和道理早已成竹在胸,日积月累,于是他自己身上也反射出强力人物的光芒。
好春光
水彩
50×70cm
2021年
因此,当我们了解到林达的经历和背景后再静下来看他这批主要以水彩形式创作的作品时,便不会为他那看似“无心插柳”实则“大有用心”的成果感到诧异。这批作品,有着强烈而瑰丽的色彩、充满平面构成意味和张力的构图、轻松而略带稚拙的笔触、单纯而充满符号性的(人物)形象、含混暧昧故而多义的情调和主题……尽管从尽善尽美的角度而言,还有一些细节值得进一步推敲,然而,那种远远有别于“行画”和大众趣味的精英主义格调,早已使他跟很多人、包括一些专业画家拉开了距离。
公园
水彩
50×70cm
2021年
不少画者穷其一生都在别人的样式和腔调里面讨生活,尤其是个人能力有限或初学者更是如此。难能可贵的是,达哥的作品尽管未可厚非地有一些他人的痕迹影子,但客观来说,实已初具个人规模,有着不少表达个体经历、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自觉,即使这些表达的自觉并未过多地以“宏大叙事”呈现。我们看他这批作品里经常出现的可以让人轻易意会为“海关关员”的符号式人物形象和场景,虽没有对具体情节做如临其境、事无巨细的客观再现,但其中的“指向”和“意味”已昭然若揭,并因“客观再现”的退场而突出了“主观表现”的成分、带给观众更多想象及“完形补足”的张力。这些“海关”题材的作品,将是倪林达带有独特生命印记的“招牌产品”。另外,有一批主要表现风景题材的作品,那种迸发流动的热烈笔触和色彩,那种朦胧、蛮荒、混沌的氛围气息,除了有着或多或少表现主义经典绘画的形式语汇之外,毋宁说也是达哥长期在公务之余放空自己、寄身其中的荒郊海景的“异乡”意象的本能折射……
打击洋垃圾
水彩
60×50cm
2020年
林达和曾经当过海关关员的亨利-卢梭一样,都是人到中年才正式拿起画笔,而不同的是,林达看来需要为海关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对他来说,行将“终老于斯”的职业和他尽情投身其中的艺术“余事”、以及高楼林立的都市与荒芜冷寂的郊区海滩等之间,哪个是“原乡”?哪个是“异乡”?也许,在看似“异乡”的地方,他找到了他的“原乡”。
在群星璀璨的美术星空中,有一位海关的卢梭,以后会不会有一位海关的林达?对林达而言,这个问题或许并不重要。在寻找“原乡”的路上,他不是海关的卢梭,不是海关的林达,他只是:海边的林达。
2017年6月26日凌晨二点四十分初稿
(许蔚思,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美术学硕士)
打私
水彩
60×50cm
2020年
办实事
水彩
50×70cm
2020年
森林
水彩
50×70cm
2021年
莲塘
水彩
70×50cm
2021年
美丽乡村
水彩
50×70cm
2021年
冥想
水彩
50×70cm
2021年
怒放
水彩
70×50cm
2021年
泡温泉
水彩
50×70cm
2021年
小路
水彩
50×70cm
2021年
自拍
水彩
50×70cm
2021年
约会
水彩
50×70cm
2021年
向前方
水彩
50×60cm
2021年
无人机
水彩
70×50cm
2021年
天鹅湖
水彩
50×70cm
2021年
桃花源
水彩
50×70cm
2021年
探索
水彩
50×70cm
2021年
去写生
水彩
50×70cm
2021年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