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曼文 | 作品赏析◇
认识刘曼文的人,常常会从她的性格和她的作品中,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气质,用传统诗文的品评语言来说,可以将这种不同的气质称之为沉郁和流丽的对比。这种来自画家生命和性格的不同艺术气质,有时候呈现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之间,有时候汇集于同一阶段作品之内。这使我们很难将她和她的绘画风格归入艺术史已有的类型序列之中。这正是艺术对于人类特有的珍贵属性一一表现生命的状态,表现不断发展转换的内心体验,使我们在生活方式日益趋向标准化、通用化的今天,唤醒我们注视个体生命的不可替代性。
——节选自水天中《表现生命状态的艺术》
漫步在园林安静的角落里我会发现,阳光漫射时,偶然间可能一棵植物、一粒小石头也会激发很多的想象,我曾经在意大利做交流活动时听到意大利的一位历史学家说: “ 罗马的石头会说话”,这使我联想到中国同样是具有古老历史的地方,灵性无不渗透在万物之中,园林的石头,它是有生命力的。
——刘曼文
《荷塘月色》布面油画 2011
《秋水伊人》布面油画 2011
2010 年始刘曼文接连不断地以她的《红颜》系列(周璇、阮玲玉、胡蝶、黄柳霜等)和《红颜档案》系列以及 2011 年的《秋水伊人》《荷塘月色》大型三联画等,呈现在人们面前。她对于旧上海名伶影像的再叙,不仅开启了她艺术创作的一个新的时期,而且这种再叙也从历史的回看之中审视了百年女性的生存命运。其实,当下性一直是刘曼文艺术创作的主题词。这种当下性,一方面指她一直用绘画表达她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的生活与当下现实社会构成的某种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则是指她在绘画语言上对于当代图像语言的积极借鉴与运用。
——节选自尚辉《<红颜>,另一种精神自画像——刘曼文绘画的两种精神面具》
《红颜——阮玲玉》布面油画 200×162cm 2009
《红颜——蝴蝶》布面油画 200×162cm2010
《红颜——黄柳霜》布面油画 200×162cm2010
《红颜——周璇》布面油画 200×162cm2009
一直在思索人物感情内涵的刘曼文,善于利用摄影加绘画的方式,以获得客观平实又具有形式感的表现效果,给人物形象增添观念性内涵。
她的近作以广为流传的昔日明星肖像为素材,她们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气氛和社会记忆,她要做的是赋予这些固化图像心理敏感性,并加入自己的“声音”。那些巨幅肖像画带有时光难以洗去的感情和挥之不去的叹息,也就是历史人物的定义作为时间的注解已经成为过去时态,而艺术家用自己的感情来定义这些人物是现在进行时态。
画家用单色系列解决“过去时态”和今天的关系,用颜色来表现对时间的感知,就如用褪色的黑白照片,隐喻过去的时光。同样,一种暧昧的、性质不确定的“蓝色”,既有逝水年华的哀婉,也自然地将一种特殊情感书写在“永远”的空间。当蓝色用在女明星大幅头像上,那不仅是时间的标志,也不仅是问题意识,而有强烈的感情表现性质。这一群差不多被淡忘的历史女性,在刘曼文笔下成为巨大隐喻,高悬在百年中国女性迤逦足迹之上。在她当代都市题材的系列作品里,使用了宛如夜空的蓝,一种绝对深处的疑虑和追问,带有一种质疑性的问题意识,显示画家的批评立场。
刘曼文不仅关注图像作为符号的性质,更是以自己的生存经验注释这些图像,将悠远细微的个体沉思,聚集一起,成为档案的记载,显现于繁复的历史语境现场。
——徐虹《情感时空的图像》
《蓝调》系列布面油画 2007—2009
刘曼文的“蓝”不属于天空,更不属于海洋……刘曼文的蓝是一种影子、一种舞台、一种旧梦、一种涌现、一种声音、一种失落、一种景观、一种低语、一种模糊、一种眩晕、一种流动、一种虚拟……一句话,刘曼文的“蓝”是近现代的、城市的、人造的、布景的、复制的、文明的以及魔幻的。
——吴亮
《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布面油画 2003
《独白》系列 布面油画 2001
《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在刘曼文的创作中很独特。她在绘画的基础上结合了综合媒材进行呈现,尤其是铁丝网、铁锁链等坚硬粗粝的材料的使用,和镶嵌其上的自画像与相关生活信息图像的画面组合,构成一种对比性的、颇为有趣的关系。艺术家自述“这件完成于2003年的作品,既是对《平淡人生》和《独白》做一个总结,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视觉构成方面也是一个新的尝试,铁丝网自身也产生一种莫名的隐喻。”从《平淡人生》到《独白》再到《关于生存体验的报告》,像是一个关于家庭、个体与“我”的三部曲,从家庭生活反映人生世象,到带有普遍意义的个体存在的自省与拷问,再到十分具体的“我”的经验,这似乎是一个女性寻找和确认自我、探索精神自由与独立的过程。
——江梅
《平淡人生》系列 布面油画 1999
《平淡人生》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站在女性的角度对现代家庭所作的思考,也是一个现代灵魂在真实的生存体验中寻求精神自救的见证。当一个女性艺术家不愿再为追求美的理想而回避自己的心灵现实时,无疑是更接近一种人生的真实状态。许多女性艺术家宁愿让自己沉浸在理想与梦幻的虚无境界里,也不愿面对一个现实与真实的自我。刘曼文也曾在自然中寻求过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原型”,画过一批纯净而优美的风景画,象《山与月亮的对话》《故乡有一条江》《森林里的歌》《静静的小河》等,但这种理想境界离人生、离现实、离艺术家的生存体验太遥远。她宁肯直面现实、咀嚼人生,在艺术的言说中实现对生存的自省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并通过这种自省与追寻的方式实现精神自塑。
在艺术表现上,刘曼文仍然沿用了现实表现主义手法,但人物塑造却不是如传统现实主义那样在情节中展开,而是从心理层面上揭示人物的内在真实。这一前后经历了近四年创造历程的系列作品,在风格上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后期作品显然更具表现主义色彩,而且愈画愈放松,愈画愈自由,愈画愈见出画家的个性与风格,有些作品在表现上已显得相当完整与成熟。
——节选自贾方舟《生存自省与精神自塑——评刘曼文的<平淡人生>系列》
《平淡人生》系列 布面油画 1997
刘曼文在油画语言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素养和娴熟的技艺。各种材料技法都有自身的规律特性,不深入把握,就很难体现材料语言特有的美感。很多中国油画缺少油画味,缺少感染力,其根源在于未能充分发挥油画材料的特性。刘曼文早年参加过伊维尔油画训练班,她以纯正的古典技法创作的《烛光里的自画像》颇有拉图尔的意趣。这种研习,为她后来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油画技法,在不同风格趣味之间自如切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诗文
《自画像》布面油画 100×81cm 1995
◇
◇
温馨提示
尊敬的观众朋友:
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就最新疫情防控事项提醒如下:
1.测量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症状者,谢绝入馆;
2.请主动向工作人员出示行程码及随申码,显示绿色方可入馆;
3.入馆及参观时须全程佩戴口罩;
4.入馆观众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工作人员将加强馆内巡查,严控人员聚集。
防控疫情、人人有责!为确保您和身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请您自觉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2021年12月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2日~2021年12月21日
开馆时间
10:00~17:00
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址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上海油画雕塑院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动态
编辑:周雨亭
校审:李诗文、张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