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红近照
帛书,也叫缯书,是春秋、战汉时期写在绢帛上的墨书,帛书的年代与简牍大致相同。帛书相较于简牍书法更方便携带和传递,但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作为书信、书函、书籍等流传于贵族之间。孔子的学生子张就曾以缣帛写书,出若于战国初年的《墨子》一书,屡次提及所谓“著于竹帛,镂于金石”。由此可见战国初期开始已经将书法写于绢帛之上。
《道德经》
最早发现的帛书是1934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墓葬中出土楚国缯书,接着便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2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后来敦煌、居延等数个不同地点也相继出土汉代帛书书函。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古老的缣帛墨书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很多有文化传承担当的书法家也投身到帛书书法的研习和创作当中。赵青红是帛书传承者中最年轻也是最执着的一位。几年来她找古籍、寻名师、苦钻研。反复钻研一切可以找到的缣帛古代典籍,同时在名师指点下刻苦练习帛书,用8年时间让古老的帛书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内。
赵青红的帛书字体扁平稳定,均衡对称,其笔法圆润流畅,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彰显帛书之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尽展墨书之清韵。她将帛书的古朴、字体富于变化和错落有致尽现于笔墨之间。笔墨清新不会有刻意的呆滞,仿佛帛书与她之间有种莫名的感应,她的使命就是将笔墨书于缣帛之上,而缣帛亦是为她才冲破层层泥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赵青红的使命就是继承和传承帛书。有那么几个瞬间,她站在书案前,脑海里会有古代场景浮现:离家千里的游子,等待着家人的音信。没等到雁足传信,也没等来鱼传尺素。只能一次次望向家乡的方向,盼望着早日回到亲人身边……每每从遥想中回归现实,她就更多了对传统文化和帛书的敬畏,落笔成书无限感慨。与帛书相伴多年,古老的帛书一次又一次给了她精神力量。
研习帛书让她记忆最深刻的一幅作品是创作于疫情开始时的一幅她自己创作并书写的七言诗。2020年初被隔离在家,赵青红看着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忧心忡忡、百感交集。她执笔创作了“为保苍生享太平,临危受命赴江城。白衣天使驱瘟疫,一片丹心碧水情。”她希望通过书法作品表达对白衣天使的感激。同时也期盼疫情早日过去。
赵青红研习帛书8年,越深入了解,越对这一古老墨书的传承有着莫名的使命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历经2000多年的帛书被大众了解。她刻苦研习书法的同时在帛书理论上积极探索,于2020年与民族出版社共同出版了《缣帛书法入门指南》填补了帛书见书法不见理论的理论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