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屈一指的唐宋悬山顶建筑|佛光寺文殊殿

时间:2022-03-25 11:29:48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年代:金公元1137年;

坐标:山西 五台县 豆村镇 佛光村 佛光寺内;

精华:罕见的七开间悬山顶唐宋古建筑减柱法营造出极为开阔的空间殿内7尊金代彩塑。

■一、简介

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开间,进深8架椽(4开间),悬山顶,坐落在佛光寺前院北侧,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前夕,由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莫宗江先生等考察发现。

文殊殿是现存唐、辽、宋、金古建筑中,首屈一指的一座悬山顶建筑实例,殿宇保留了许多宋代建筑规制和手法。殿内的空间营造更是大胆创新,仅用金柱4根,使室内空间极为宽敞。除此之外,殿內还保存了文殊菩萨、胁侍菩萨等7尊金代塑像。

▲佛光寺全景图

■二、屋顶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这座建筑的屋顶形式出镜极多,然而,千年之后遗存的悬山顶唐宋建筑可谓凤毛麟角。

悬山顶,在宋代称为“不厦两头造”。与同样是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的庑殿顶不同,悬山顶屋顶只有两坡,山面两端伸出山墙之外。屋顶形式的等级低于常见的庑殿顶(同样位于佛光寺的唐代东大殿即庑殿顶)、歇山顶。

▲清明上河图中的悬山顶建筑

悬山顶,在明清后世,大量在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中运用,如四川、贵州等。

「悬山顶不光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南方汉族地区民居也非常普遍,也有部分地区由于晚期流行硬山顶比较少见(比如皖南、闽南、粤东、台湾)。有的地方是硬山与悬山均在流行。硬山与悬山是低等级的建筑样式,古代民居基本是这两类。

有的地区是比较少见了,有的地区还是主流。比如我所熟悉的生活环境,闽北、闽东、浙南一带,直到前几十年建的木结构房子,悬山顶还是主流(就是山墙高度大约在檐檩、躲在出际檐下),另外山墙做成封火墙高出屋面的硬山顶也很流行,两者并存。」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悬山顶

文殊殿西北角拍摄

▲庑殿顶

辽·义县奉国寺大殿

▲歇山顶

金·朔州崇福寺观音殿

文殊殿的屋顶留下了各个时代修缮的信息。瓦作与唐代的东大殿相同,为仰合瓦结构(排山沟滴?),很可能是在重修时替换的;脊刹、走兽则为元代之物;鸱吻应为明代之物。

▲仰合瓦结构瓦作

「仰合瓦对广大南方地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就是俯仰瓦全部使用板瓦,俯瓦没用筒瓦。属于低等级的用瓦制度。

闽南流行一种比较特殊的瓦屋面,就是屋面主体是板瓦,两侧靠近垂脊各有几排瓦垄用筒瓦。在寺庙、祠堂建筑上很常见,部分民居建筑上也有,叫“板瓦屋面、筒瓦作边”。」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图片由同伴哈叱拍摄

「排山沟滴是悬山两端垂脊外侧铺的横向瓦垄,营造法式称为“华废”。文殊殿由于垂脊置于山墙柱头外侧,排山沟滴窄到几乎不成瓦垄。」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元代脊刹

▲明代鸱吻

■三、斗拱

文殊殿前后檐共用了4种不同的斗拱,斗拱铺作高度与柱高之比约为3:10。

1.柱头铺作

前后檐的柱头铺作,皆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第1跳华栱置翼型栱,下昂近似批竹昂,耍头作下昂状。

值得注意的是,柱头仅普柏枋出头,阑额不出头。但普柏枋的厚度似乎要比辽代的建筑厚。

2.补间铺作(前檐明间、次间)

前檐明间、前檐次间运用了斜栱的这几组铺作是文殊殿的辨识度最大的特征之一。

五铺作出双秒单拱造。从栌斗角出斜拱二跳,从正一跳交互斗角出斜拱一跳,此跳斜拱后尾交于柱斗枋,里转不出头。斜拱头都抹斜,其上分别置菱形交互斗与菱形散斗。耍头正中与两侧位置的为蚂蚌头形,内里的为麻叶头形。一跳拱头置长翼形拱。用以联结稳固正、斜华拱。里转为五铺作出双杪,一二跳均出斜拱,一跳偷心,二跳置仿两层,仿上刻令拱。——《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滑辰龙

3.补间铺作(后檐明间,前檐梢间、尽间)

前檐梢间、尽间、后檐明间补间斗拱:五铺作出双秒,栌斗角出斜拱二跳;一跳偷心二跳置联体令拱、散斗、通替等。里转与上述第二种斗拱同。——《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滑辰龙

4.其他补间铺作

五铺作出双杪,一跳置翼形拱,二跳置令拱,上有散斗、通替等。里转五铺作出双秒,一跳偷心,二跳置令拱、散斗、通替、耍头。——《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滑辰龙

「各部位斗拱样式不重复,现代仿古建筑都设计不出这种视觉变化。角柱柱头影拱使用了满置斗,很罕见。」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四、殿内

文殊殿的室内空间、架构是最值得介绍的,可惜禁止拍照,未有翻拍手头上有的资料,简单介绍。

▲图片翻拍于

梁思成先生《图像中国古建筑》

为了扩大殿内空间面积,殿内柱子大量减少。前后梁槽应该使用金柱12根,实际只用4根,减少了8根。前槽两金柱设于两次间外侧,后槽两金柱设于明间两侧,从而使殿内空间高广宽阔,视觉敞朗舒展……前槽二金柱间距三间,施14米长的大内额和由额各一道负重。——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论》

▲图片翻拍于

《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论》

这样大的跨度是任何普通尺寸的木料都达不到的,于是便采用一个类似于现代双柱式桁架的复合构架。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桁架,并没有起到其设计者所预期的作用,以致后世不得不加立辅助的支柱。——梁思成先生《图像中国建筑史》

「大内额和由额的组合也称为“人字柁架”,本质上是一种平行桁架,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三角桁架有本质区别。受力还是剪力,由于跨度14米太大,最后还得下弯变形。」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图片来自

《佛光寺文殊殿的现状及修缮设计》

▲图片翻拍于

《中国文物小丛书|佛光寺》

【独冠天下】系列·新书首发|预售

[马上抢购,限时7折购书]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