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中的人性「难懂的罗生门」

时间:2024-03-04 08:34:36来源:搜狐

喜欢短篇小说的人大多都知道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

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148篇短篇小说,而《罗生门》,就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结新奇、诡异。本书精选了芥川龙之介28篇短篇小说,完整涵盖其才华横溢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期代表作。

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以《罗生门》为名拍摄的电影,正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竹林中》的故事改编而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怀疑和绝望。

两位优秀的读者:荷声和晴空,今天她们将和读者聊一聊阅读本书的一些感悟,希望对广大读者能有所帮助。

01“罗生门”是什么意思?

晴空:“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含有“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意思。

真相应该只有一个,但对真相的叙述,却永远有不同版本在更迭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这个现象称之为“罗生门”——无法确知的真相。

动漫《名侦探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而在芥川笔下的真相并不是唯一。

荷声:小说中的罗生门是一个污秽所在——因年久失修,日益荒芜,成了狐狸、盗贼的栖息地,那里还弃置了许多无人认领的尸体。

芥川在小说中用罗生门作为故事的背景,寓意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罗生门,人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会小心地守护这扇门,不让这个魔鬼释放出来。

02为什么对《竹林中》评价会这么高?又为何如此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晴空:《竹林中》写了7个人的证词,他们都做出了有利于自己的描述。可见从来没有真相,只有描述事实的角度。

一件事情,有的人替换掉了部分的真相,有的人故意隐去部分的真相,有的人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描述方式,这背后是人性。

芥川在1922年发表的《竹林中》小说,则引出了另一个伦理问题:撒谎本身是否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是否就在撒谎的“罗生门”下栖息的?

荷声:《竹林中》仍然是在探索人性,也有对人生真相难以把握的惶恐。据说,这一篇小说是在芥川访问中国后写的。

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毁灭了芥川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培养起来的对中国的好感,使得他的怀疑主义加深,因此创作了这篇没有真相的小说。

03《竹林中》揭示的本质是什么?

晴空:《竹林中》主要揭露人性本恶,揭露人的自私,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择手段的阴暗面。

不管是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软弱的人类,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就编造了天大的谎言。他们认为,谎言愈大,愈有人相信。

荷声:我认为《竹林中》揭示的本质是作者对人生的怀疑和对人性的绝望。

04《罗生门》中描绘的利己主义的人性,对当今现实有什么启示?

荷声:重庆公交车坠桥事故,15人葬生江底。

此事的真相在朋友圈引起热议,大家一致提出:他们争吵这么久,车上的乘客为什么竟然无一人出面制止?

不想管闲事,明哲却不保身这也算是当今人们内心的“罗生门”吧,世界上很难有完全无辜的责任!

晴空:故事《罗生门》取材于《今昔物语》,与原著相比,更加深刻地分析了文章所表达的利己主义思想,以及登场人物陷入困境时,人性在利己主义下的善恶转化的复杂性。

05作者写《黄粱梦》,有什么寓意?

荷声:这是一个真正的短篇小说,仅一千多字。

故事讲述了卢生病危时,梦见道士吕翁让他看淡人生,让他感觉生命之毫无意义,诱惑他“冷却对人生的执着与炙热”。

芥川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总是恋生的,尽管活在世上受尽磨难,但仅有的一点愉悦,也足以让人留恋于世。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美好不过一二。但为了这一、二,我们也应当好好地活一回。

晴空:我曾听过这样一句对联:红楼梦、黄粱梦、南柯一梦皆成空。

《黄粱梦》是芥川在25岁时写的,他青年时期觉得人生充满愁苦,抱有厌世的消极态度。

这种消极厌世的态度和对人生价值地积极探索,正是芥川的矛盾心理。

06《山药粥》的故事中,为什么主人公五品在愿望实现后,反而感到失落?

荷声:当五品终于可以饱餐一顿山药粥时,反而没有了胃口,因为他永远失去了对生命的寄托和期待,体味到了难言的空虚。

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愿望的实现是在富家公子带着侮辱的玩笑中实现的,是别人的施舍。

我们知道,如果行善之人带着侮蔑,受善之人必定会有受辱的感觉,所以,面对盆满钵满的山药粥,五品会觉得倒胃口。

晴空:马云说:“你做的事情越多,担当越多,麻烦越多。一个月挣一两百万的人那是相当高兴的,但是一个月挣一二十亿的人其实是很难受的,因为这个钱已经不是你的了,你没法花了,拿回来以后你又得去做事情。”

《山药粥》透露出:曾经稀缺的事或物变得充盈时,拥有这些事或物的人对它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人只会关注自己缺少的东西,因为稀奇所以珍贵,因为不稀奇所以习以为常。

07芥川的《河童》和中国的《桃花源记》有什么区别?

荷声:这两个故事描写的都是游客误入虚无境地的经历。

只不过《河童》是作者芥川对现实感到绝望,想在童话里去找一方净土,无奈童话世界也是现世的翻版,因而更加绝望。

而中国的《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描写的是一个与现世完全不同的境地,这里是陶渊明一生所追寻的理想世界。

同样对现实不满,但陶渊明在心灵里,还有一方净土可以支撑,他始终在等待为国效力的机会。

晴空:《河童》算是芥川龙之介绝望的遗世之作,芥川用河童国的光怪陆离来折射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世外桃源激起后人的遐想,虚构一个与现实黑暗世界相对立的社会。

陶渊明没有借助玄谈游仙去求解脱,而是以现实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