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艺术联结世界,在 K11 探索生生不息的创造浪潮

时间:2021-07-09 12:19:26来源:mars新鲜好去处

经历过 COVID-19 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后,人们对艺术的热衷并未消退,反而像浪花一样愈加强烈,艺术之于城市、艺术之于生活、艺术之于梦想的深层涵义受到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幸运的是,艺术与美好总会在生活中与我们不期而遇。注重艺术、人文关怀的上海 K11,即将开启一场全新的艺术「对话」之旅。

7月17日,由 K11 Art Foundation(KAF)主办、国际当代艺术杂志 ArtReview 策展的《Breaking the Waves: 破浪》即将在上海 chi K11 美术馆揭开帷幕,一股跨越空间和文化的艺术「浪潮」马上袭来。

“破浪”指的是波浪拍打海岸时的持续不懈,同时也是逆流而上、破空而出的行动。如今,COVID-19 疫情爆发的乌云慢慢散去,在逐渐进入一个重塑之中的后疫情世界里,我们更要对复苏的潜力抱持着乐观情绪,这也是「破浪」试图向人们传达的。

来自世界各地的 14 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将在「破浪」亮相,每件作品都将以“对话”的形式展出,展现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艺术家创作在展览中游走于工作和游戏之间,涉及议题涵括议题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迁徙和流动、剥削与合作、新技术的潜能等。跨越时空的阻隔,「破浪」将讨论与对话视为当代艺术的基石,试图显现出艺术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或替代性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并在其中定位自身。

01

拉里·阿奇安蓬

ARRY ACHIAMPONG

《地层之外》

拉里·阿奇安蓬(生于 1984 年)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基于他的加纳血统,他的独立和合作项目多采用图像、视听档案、现场表演和声音来探索阶级、跨文化和后数字身份等概念。他的作品曾在泰特美术馆、英国电影学院、威尼斯双年展等多个机构展出。《地层之外》完成于艺术家在伦敦沃尔瑟姆森林委员会驻留期间。拉里·阿奇安蓬曾在伦敦一家废弃的超市内进行创作,并以该建筑作为一种手段,用以探索伦敦东部地区影响深远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包括种族、阶级、性别和士绅化。

Courtesy Larry Achiampong with Copperfield, London & LUX, London.

02

CHIM POM

《死亡之黑》

Chim Pom portrait. Photo: Seiha Yamaguchi

Chim Pom 是由卯城龙太、林靖冈、Ellie、冈田将孝、稻冈求和水野俊纪于 2005 年在东京组成的艺术家团体。他们寻求将艺术融入“现实世界”,其作品往往具有煽动性,指向当时当地的社会问题。该团体曾在 MoMA PS1、Parco 博物馆(东京)举办个展,并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展。

自 2006 年以来,Chim Pom 一直在用渔网捕捉超级老鼠——再将它们制成标本,涂成类似皮卡丘的黄色。Chim↑Pom 对超级老鼠的复原力和生存能力表示钦佩;它们和 Chim Pom 的成员一样,把东京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死亡之黑》中,艺术家们试图与另一个入侵物种——乌鸦进行交流。他们用一只乌鸦标本和扬声器中播放的乌鸦叫声吸引了一群乌鸦;后者以留在福岛周围禁区的牲畜为食,数量激增。艺术家把这些乌鸦带出了危险区。像超级老鼠一样,乌鸦已经进化得更聪明、更灵活,而且团结一致:它们的自然行为之一是跟随并试图拯救被抓的同伴。

BLACK OF DEATH 2013 video (8’ 5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OMALY and MUJIN-TO Production

03

阿德里亚诺·科斯塔

ADRIANO COSTA

《许愿/哀悼版本》

Adriano Costa portrait. Photo: Cassia Tabatini

阿德里亚诺·科斯塔(生于 1975 年)工作、生活于圣保罗。他的作品将幽默和文化评论相结合,曾在科隆艺术协会、圣保罗 TOMIE Ohtake 学院、洛杉矶 David Kordansky 画廊等机构展出。

《许愿/哀悼版本》( 2014-21 )将 50 个混凝土块放在地板上,构成一个完美的矩形。作品继承了极简主义的传统,但却在砖块之间粘着嚼过的口香糖和烟头,这当然破坏了极简风格追求完美的癖好。除了在向艺术史致敬以外,这件雕塑还源于耶路撒冷哭墙,朝圣者经常将愿望放在哭墙的石头缝隙中。这种背景下,吸烟和咀嚼就有了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性质:希望和梦想在人行道的裂缝中被发现。

Adriano Costa, Wish, 2014, concrete bricks, chewing gum, paper and cigarettes, 140 x 140 cm.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Mendes Wood DM, S?o Paulo, Brussels & New York.

04&05

何子彦 & 里彭·乔杜里

RIPON CHOWDHURY with HO TZU NYEN

《等待》

Ho Tzu Nyen portrait. Photo: Matthew Teo

何子彦(生于1976 年)是一位生活在新加坡的艺术家,他通常以历史、哲学文本及物件为出发点进行电影、装置和剧场表演的创作,他的作品曾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和森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且他曾代表新加坡参加了第
54届威尼斯双年展。

里彭·乔杜里出生于孟加拉国吉大港,自 2010 年以来一直在新加坡的一家船厂从事品控工作。同时他是一位线上活动家和博客作者,从事有关当代问题、社会、政治和宗教等议题的写作。

本次合作作品《等待》中,何子彦邀请了诗人、作家和活动家里彭·乔杜里,记录他在新加坡一个移民宿舍的生活。2020 年 4 月 21 日,政府对所有宿舍实施了严格的疫情封锁措施。在这里,乔杜里诗意的姿态与宿舍的影像片段叠加在一起——而新加坡的 3 万例新冠病患绝大多数都产生于此。

Ripon Chowdhury with Ho Tzu Nyen, video still from Waiting, 2020. Courtesy the artists.

06

艾萨·霍克森

EISA JOCSON

《女超人 KTV》《成为白人》

Eisa Jocson portrait. Photo: Adjani Arumpac

艾萨·霍克森(生于 1986 年)是一位生活于马尼拉的编导、舞者和视觉艺术家。她的作品关注了菲律宾社会经济视角下服务和娱乐行业的身体政治。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主要表演艺术节和双年展上广泛演出,曾获得 2018 年菲律宾文化中心 13 位艺术家奖及 2019 年 Hugo Boss 亚洲艺术奖。

《女超人KTV》由菲律宾女超人乐队主演并编舞。这首歌最初由美国歌手 Karyn White 演唱,菲律宾歌手 Janine Desidario 将其以新歌名《我不是女超人》重新发行时即成为热门歌曲。这首曲目不仅讲述了女性的情感劳动,也反映了菲律宾移民工人的斗争。

在另一作品《成为白人》中,艺术家从迪士尼公主之一——白雪公主的原型的呈现种,观察移民工人如何表现「幸福」。整个作品中包括香港迪士尼乐园在内的主题公园的许多移民工人,在这个「幸福产业」中、移民劳工表明了对不平等的就业条件的态度。

Eisa Jocson, Princess Parade (still), 2018, video, 26 min 08 sec: Photo: Brendan Goco

07

迈克尔·朱

MICHAEL JOO

《循环节奏》

迈克尔·朱(生于 1966 年)现生活、工作在纽约。他通过使用多种媒材并强调过程,将人类的各种知识和文化状态加以并置,关注身份的流动性本质,并敦促我们质疑自身现存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朱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机构展出。2001 年,朱代表韩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也是 2006 年光州双年展大奖的获得者之一。

在《循环节奏》这部录像作品中,“行动”表明了以下观点:我们对“边缘”或“边界”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与我们的肉身自我相冲突。该拍摄于阿拉斯加数个地点,由三个不同的视频片段组成,表达了时间与腐朽、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社会学与心理学、腐败/消费与揭示等主题。

Michael Joo, video still from Circannual Rhythm (pibloktok), 2003–5. Courtesy the artist.

08

雅克·雷纳

JAC LEIRNER

《平整的白线》

雅克·雷纳(生于 1961 年)生活、工作于圣保罗。她的雕塑和装置作品中常常使用自己收集、积累的日常物品。她曾获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奖学金,并在 2019 年获路德维希博物馆颁发的沃尔夫冈·哈恩奖。她的作品被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众多机构收藏。

在雅克·雷纳的作品中,“精神层次”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在《平整的白线》( 2018 - 2021 )中,六只德国制造的工具形成了一条横贯画廊的水平线,以简洁的姿态提出了秩序和平衡的主题,雷纳在对色彩和几何图案的使用上与诸多艺术家形成对话,无论是在单件作品,还是在她四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对“重复”这一技法的使用都像一个咒语:当我们反复观看,我们周围平凡事物的美便呼之欲出。

Jac Leirner, 8 Levels, 2012 Jac Leirner

09&10

毛利悠子&大卫·霍维茨

YUKO MOHRI & DAVID HORVITZ

《独步黄昏的钢琴》

Yuko Mohri portrait. Photo: Kenshu Shintsubo

毛利悠子(生于 1980 年)在东京生活和工作。她的装置作品试图探测和揭示像重力、磁力和风之类看不见的和无形的能量。其个人作品曾在银座索尼公园、 卡姆登艺术中心、十和田艺术中心展出并参与众多世界群展;同时毛利悠子也是 2015 年日产 NISSAN 艺术奖获得者。

大卫·霍维茨(生于 1982 年)是一位驻洛杉矶的美国艺术家。他的作品与语言系统、时间和网络打交道,诙谐而富有诗意。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博物馆、纽约 High Line Art (即将推出)、 巴黎东京宫、米兰等场所展出其个人作品。

毛利悠子与大卫·霍维茨的最新合作作品《独步黄昏的钢琴》结合了霍维茨的视频《黄昏时分的散步》( 2018 ),视频记录了霍维茨在黄昏时分穿越南加州特朗普的高尔夫球场时,他投下了成千上万的墨西哥扇形棕榈树的种子。这些树是洛杉矶的标志性形象,实际上却是墨西哥北部的原生植物。该作品以洛杉矶盖蒂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画作为标题。这段视频与毛利悠子的新作《钢琴独奏》( 2021 )同步播放,后者由视频和迷笛键盘组成。

David Horvitz, A Walk at Dusk (Washingtonia Robusta/Mexican fan palm), 2018, digital video with sound, 11 min 35 sec. Edition of 5 plus II AP. Photo: Lee Tyler Thompso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hertLüdde, Berlin

Yuko Mohri artwork (the piano picture) Yuko Mohri, SOLO, 2021, installation view. Courtesy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Taipei.

11

劳瑞·普罗沃斯特

LAURE PROUVOST

《Re-dit-en-un-in-a-learning》

Laure Prouvost portrait. Photo: Harry Kampianne

劳瑞·普罗沃斯特(生于 1978 年)生活和工作于安特卫普。她标志性的沉浸式混合媒介作品以幽默出格的方式将影像和装置加以结合,指涉了沟通的谬误和在翻译中迷失之物。普罗沃斯特于 2011 年获 Max Mara 女性艺术奖,于 2013 年获得特纳奖。她代表法国参加了 2019 年威尼斯双年展,并被列入第 22 届悉尼双年展( 2020 年)的“NIRIN”名单中。

艺术家邀请观者随着视频放慢脚步,深呼吸,回溯我们在疫情中的得失。艺术家在这个作品中考量了复杂的展览制作过程,并通过像素过滤器参与体验,这段旅程已经延伸成艺术家的个人叙事。

Laure Prouvost, Re-dit-en-in-a-learning (still), 2020, HD video, stereo sound, 23 min 21 sec. Edition of 3 + 2 AP. ? Laure Prouvost.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12

史莱姆引擎

SLIME ENGINE

《海洋》

史莱姆引擎创立于 2017 年,是一个位于上海的艺术家团体,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和善良共同策划,致力于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形态、展览策划与观展方式。

《海洋》是史莱姆引擎开发的一款第一人称艺术体验类游戏。这款游戏与 100 多位艺术家合作,在一个数字化的无尽海洋中,玩家可以浏览这些艺术作品。游戏是一个展览中的展览,也是一个数字博物馆的传送门。在疫情导致艺术的实体体验停滞之后,史莱姆引擎对数字空间的探索,涉及到展览制作和线上与线下的艺术爱好者对参与的期望,为想象一个后实体艺术世界开辟了创新的道路。

Slime Engine, Ocean, 2019, installation. Courtesy the artist.

13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WOLFGANG TILLMANS

《新世界》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生于 1968 年)是一位常驻柏林的艺术家和摄影师。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他拓宽了使用摄影媒介的传统方式,他的实践持续解答如何在一个图像日益饱和的世界中创造图像的基本问题。提尔曼斯在众多国际机构举办了个展,目前担任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的董事会主席。

用艺术家的话说,《新世界》(2012 年)审视“在远离我的惯常路径的情况下观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是提尔曼斯最初开始拍摄的 20 年后,对世界如何以多种方式发生了变化的法医式调查。这是一次环球闪电旅行的结果,艺术家带着“新”的数码相机(及其体现的“新”技术),从塔斯马尼亚的地下室车库去到热闹的印度街道,从银色的远东商场到巨大的垃圾堆。“破浪”展示了该系列的10张图片,这些图片既是“漂移”的产物,也反映了个人关注,同时也是对一个被越来越高清地体验的世界的反馈。

Wolfgang Tillmans, Iguazu, 2010, unframed inkjet-print, clips. Courtesy Galerie Buchholz Berlin, Cologne and New York.

14

郑波

ZHENG BO

《野草》

郑波(生于 1974 年)在香港的大屿山生活和工作。他关注万物生机,从边缘人群和边缘植物的视角探查历史、想象未来。他曾在上海、京都、都灵、台北等多地举办个展,作品亦曾在利物浦双年展、横滨三年展、Manifesta 12、台北双年展和上海双年展中展出。

郑波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指导万物实践社。作品《野草》为 2015 年的夏天,郑波住在上海时,拔了一些野草并绘制了它们的根茎,之后又将野草种回了土中。

Zheng Bo, Grass Roots, 2015 (detail).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Hong Kong & Shanghai.

「破浪」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期待与每一个从逆潮游动的灵魂相遇,来 上海chi K11 美术馆加入艺术家们的对话,保持乐观而坚定的信念,感受 14 位艺术家带来的不同思维的碰撞和融合,成为这波思潮汇聚中的一分子吧!

7月17日,一起破浪而来。

展览日期:

2021年7月17日 - 2021年10月17日

(参观时间:10:00-20:00,19:30 停?售票/?场 )

展览地点:

chi K11 美术馆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 300 号 K11 购物艺术中心 B3 层)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