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悬臂椅引发的革命

时间:2021-07-14 08:53:47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设计乌托邦”——1880到1980百年设计展览的第一板块中,有两把椅子非常引人注目。它们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它们拥有多么鲜艳的色彩和怪异的造型,而是因为二者竟然如此的相像,如出一辙。如果从其中单拿出一把,恐怕即使是专家也会把设计师和作品关系弄混。并且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注意到在这两把椅子的周围还散落着几款结构形态类似的作品,比如在同一侧靠近入口的第一把椅子是大名鼎鼎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和它相距最近的一个“岛屿”上是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的Z形椅(Zig-Zag Chair)……

“设计乌托邦”展览现场(摄影:骆佳)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 Van Der Rohe(图片来源:网络)

256CS号先生椅,1927年,1970年诺尔国际制造,美国
MRChairmod.256CS,1927,1970 KnollInternational production,USA
(摄影:骆佳)

256CS号先生椅细节(摄影:骆佳)

这两款椅子均以弯曲的不锈钢管为结构主体,座板和靠背以藤木和竹编处理,看着轻盈且对比强烈。它们共同的地方太多了,包括材料、结构样式和整体造型。把他们并峙在一起展出,是这个高大上展览故意卖弄的一个破绽。这难道是相互抄袭不成?孰先孰后?无疑这将引发人们的注意、思考,甚至好奇。

这两把椅子由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设计师设计,一位是马特·斯塔姆(Mart Stam),另一位是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二人同属现代主义早期的风云人物,并且作品诞生于同一历史时间点。更为关键是它们首创的悬臂式座椅支撑结构,对后来其他设计者一系列的作品产生了影响,于是关于它们的创新点和谁为首创就成了问题焦点。而这一点的确是策展人故意布设的一个迷局。

马特·斯塔姆,Mart Stam(图片来源:网络)

S33/S32椅,1927年,1975年索耐特公司制造,奥地利
Chairmod.S.33/S.32,1927,1975 Thonetproduction,Austria
(摄影:骆佳)

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图片来源:网络)

塞斯卡椅,1927年,约1980年佳维纳公司制造,意大利
Cesca Chair,1927,1980ca. Production Gavina,Italy
(摄影:骆佳)

马特·斯塔姆1899年出生于荷兰,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也是现代主义家具设计历史中一名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师。马塞尔·布劳耶是包豪斯学院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极富盛名的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和家具设计大师。如果单从中国设计界对世界现代设计历史的认知来进行一般性评价的话,后者的名气显然要远大于前者。因为简版的历史学习就是如此大大咧咧,把轰轰烈烈的复杂历史发展看作几个代表性人物的努力。事实上,历史的洪流是一大群人“狂欢作乱”的结果。就像马拉松,领袖不一定在每一个阶段都处在领先的位置。风云人物、风流人物,骨干和精英轮番领衔,最终干翻了传统势力,开辟了新天新地。

1926年定居于柏林的荷兰建筑师马特·斯塔姆,用商用煤气管和接头处的小零件设计制作了一把没有后部椅子腿支撑的椅子,正是这把椅子奠定了他在设计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并引起了一段佳话。斯塔姆设计的这把椅子,被大多数人看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把悬臂椅。所谓悬臂椅,就是在支撑结构选型和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靠直立的椅子腿来支撑其主要荷载的一种家具的结构方式。斯塔姆设计的这把椅子,其主体结构完全由一整条的弯曲的钢管构成。这条闭合的不锈钢管连在经过一连串令人匪夷所思的续变形之后,形成的一个精巧结构形态。它看起来动感十足,又轻盈飘逸,一反传统座椅四足稳扎稳打的保守姿势。依靠这个结构不俗的抗弯能力,以承受坐椅子的重量并保持平衡这一革命性的设计。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这把悬臂椅对于20世纪早期的家具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稍微归纳一下的话,我以为斯塔姆的这把椅子的革命性意义体现如下:

1、结构形式的创新;

2、新结构对钢管材料抗弯性能的检验;

3、简约美学的具体阐释;

4、自然意识和工业制造的融合。

左侧为:S33/S32椅,右侧为:塞斯卡椅细节图(摄影:骆佳)

几乎就在同一年,马塞尔·布劳耶也展开了对钢管悬臂椅的探索实验,同时布劳耶也认识到金属材料在家具上的使用,会给使用者带来触觉上的隔阂,这种冷漠感是工业化的早期“附带产品”,需要一代英才依靠自己的才艺去予以祛除。由此他开始考虑采用其他手感更好的自然材料进行结合,由此改变现代工业材料,如不锈钢钢管这样的材料因其冰冷而导致的和人性所产生的距离感。并最终也设计出一款完美的作品。只是这款椅子和斯塔姆的悬臂椅高度相似,于是问题来了。他的设计创作是否受到斯塔姆的启发?还是纯属偶然的撞衫?

布劳耶很快就为他的这把椅子申请了专利。这个行为自然引起了斯塔姆的不满。双方最终闹到了了对簿公堂的地步。结果德国联邦法院判决斯塔姆最终赢了官司,但布劳耶的作品还是被公认为是20年代的所有悬臂椅进行设计实验中最精良的代表。

F40沙发,马塞尔·布劳耶,1931年1979年泰克塔公司制造,德国
Sofa mod F.40,Marcel Breuer,19311979 Tecta production,Germany
(摄影:骆佳)

F40沙发细节(摄影:骆佳)

有趣的是钢管这种新型的材料和构造形式所产生的结构上的创新,反过来对于传统材料的再利用起到了重要的启发。因此在这个家具展中,我们又看到了荷兰的设计师里特维尔德使用木材做的那一款Z形椅。这把椅子通体由木材制作,四段板材由上至下依次三折组成一个Z形结构形式,该椅外观浑然一体、雕塑感十足。这个结构构想大胆,利用了木材抗弯的材料属性胆大妄为地去挑战形体上冒进所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Z字形转折太过突然,在力的传递上必然产生了一些问题。于是,当我们俯下身来仔细端详的时候,就会看到里特维尔德在两处转折的关键部位悄悄地嵌入了两个三角形的木块。而这两个三角形的木块像一个转换器,也像一位出千高手暗设的机关,变相的调和缓冲了锐角转折的突然性,有效地解决了转折角部弯矩过大的问题。

赫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GerritThomas Rietveld(图片来源:网络)

Z形椅,1934年,1973年卡西纳公司重制,意大利
Zig-Zag Chair,1934,1973 Cassina reconstruction,Italy
(摄影:骆佳)

Z形椅细节(摄影:骆佳)

说实在的,我本人对里特维尔的这款Z形木椅还是有一些成见的。尽管这把椅子的造型让我深感惊叹,但这并不是设计价值观念下的认同,而是从艺术的角度,我为他的果敢无畏感到震惊。我一直认为里特维尔不是一位职业的设计师,他只是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一把椅子对于他来讲,更像是一份讲稿,而不是设计作品。但凡讲稿,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如果主张明确、石破天惊,那就可以做宣言使用了。

相反一些职业设计师的出场,就会让我这样的人看得心悦诚服。意大利设计师马可·扎努索(Marco Zanuso)所设计的那款由藤木制造的椅子——“马丁格拉2号椅(Martingala Ⅱ Armchair)”显然还是沿着悬臂椅的方式进行结构的处置,一长段找不到接缝的藤条被强有力的工业手段扭曲变形,形成一个闭合的结构体,然而在解决了主体结构支撑的核心问题之后,马克·扎努索展开了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延展的能力以及形式的附加能力。在我看来这款椅子的设计,非常像一个中国古营造的木构架体系,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或是像当在网红的,越南建筑师武重义(Vo Trong Nghia)处理竹木建筑的那样有条不紊地逐一处理结构支撑,加固和界面围护等功能。更有一种音乐感,这个音乐感的主旋律是结构主义的,然后次要的稳定系统和最终的覆盖系统,更像是对主旋律的分解与重复。

马可·扎努索,Marco Zanuso(图片来源:网络)

马丁格拉2号椅,1960年,1969年阿尔弗莱克斯公司制造,意大利
Martingala Ⅱ Armchair,1960,1969 Arflex production,Italy
Delfino Sisto Legnaniand Marco Cappelletti

马丁格拉2号椅细节(摄影:骆佳)

武重义(Vo Trong Nghia)设计的纳曼度假村(摄影:HiroyukiOki)

曾经设计过巴黎奥赛美术馆的意大利建筑师盖·奥沦蒂(Gae Aulenti),在1962年设计过一款“萨尔苏尔摇椅(Sgarsul Chair)”。这件用弧形胶合板作为结构的木椅把历史悬臂椅的“摇摆”表征强化为设计作品的特征。于是主体S形的结构被拆分成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组合式结构,最终使整体木框架内的两侧都有了一个滑道。而靠背支撑结构和橄榄形的落地支撑部分之间的巧妙组合显示了这位女性设计师炉火纯青的技艺,这款椅子的结构处理堪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它也展示了这一时期意大利设计师们对现代主义批判、丰富、解放的雄心。

盖·奥沦蒂,Gae Aulenti(图片来源:网络)

萨尔苏尔摇椅,1962年,1969年博尔特洛诺瓦公司制造,意大利
Sgarsul Chair,1962,1969 Poltronova production,Italy
Delfino Sisto Legnaniand Marco Cappelletti

萨尔苏尔摇椅细节(摄影:骆佳)

吉奥·庞蒂的一款“连续”系列藤编扶手椅(Gio Ponti)和马克·扎努索的类似,但是它的结构感更加强悍,这是建筑师的职业趣味。吉奥·庞蒂一直声称自己是一位从建筑到勺子都设计的建筑师,这次展览中他的德扎扶手椅、超轻椅都表现出对细节的把控能力。然而这些细节的处理方式是古典主义的,是建筑构件细节处理的延伸。可是“连续”却不同,它是结构主义的,像一个精彩的结构装置,支撑结构和围护结构之间的衔接体现了建筑师扎实的古典主义修养和现代主义意识。传统的皮革绑扎工艺在这款扶手椅中的应用,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吉奥·庞蒂,Gio Ponti(图片来源:网络)

“连续”系列藤编扶手椅,1963年,1970年博纳齐纳·皮耶兰托尼奥公司制造,意大利
Gane and Rattan Armchair Continuum,1963,1970 BonacinaPierantonio production,Italy
Delfino Sisto Legnaniand Marco Cappelletti

“连续”系列藤编扶手椅细节(摄影:骆佳)

此外,意大利设计鬼才乔·科隆博(Joe Colombo)也有一款用管状组合作为结构主体的扶手椅,并排的五支漆成黑色的钢管蜿蜒辗转,构成支撑结构,同时也是扶手和生动造型。这款有几分科幻感的形态,令我想到欧洲科幻电影崛起的时代。他造型中的工业感早已不再是现代设计早期不锈钢式的透明性炮制出的幻影,而隐喻了一个晦暗无底的深渊。

乔·科隆博,Joe Colombo(图片来源:网络)

条带扶手椅,1964年,1969年博纳齐纳·皮耶兰托尼公司制造,意大利
Nastro Armchair,1964,1969 Bonacina Pierantonio production,Italy
(摄影:骆佳)

条带扶手椅细节(摄影:骆佳)

现代设计的历史是一个创意无穷的过程,可谓星汉灿烂、精彩纷呈。早期的理性高执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思维近似。加之工艺和材料的相同,在一些特殊时间节点上出现相似有一定的必然性。追踪这种相似性是研究历史重要的方法,这是对血脉和传承的追溯,进而可以弄清“我们从何而来”的问题。创意撞船会偶尔发生,就像天宇之间流星们相互的碰撞,电光火石,轰鸣振聋发聩。不是佳话胜似佳话。

资料来源 | 转载自四面空间公众号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冯佳琪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