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何桂彦:风景的文化肌理

时间:2021-10-10 10:02:44来源:凤凰艺术

朱贤巍:风景的文化肌理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美术史上,“风景”进入绘画均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艺术观念中,虽然都是作为审美的客体,“山水”远远高于“风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的自然、审美与文化观念。

近日,艺术家朱贤巍最新个展“在风景中——朱贤巍绘画作品展”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何桂彦担任策展人,集中展示了艺术家朱贤巍近十年创作的风景作品。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何桂彦的评论文章

贯穿风景

[Part1]

在朱贤巍的创作中,风景一直是一条主线,贯穿了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到浙江美院油画系读研究生,朱贤巍有良好的学院背景,经历了系统的学院训练。本科阶段,朱贤巍开始迷恋西方现代绘画,因为塞尚,他爱上了圣维克多山。

研究生阶段,一方面接触西方以培根、贾柯梅蒂等人的具象表现,同时受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在杭州上学,近水楼台,看了潘天寿、黄宾虹的大量原作,深受启发,领略到传统对现代艺术的滋养。2000年以来,朱贤巍以“风景”为母题进行了大量创作,当时的工作重点是解决语言与风格的问题。2001年,朱贤巍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自由绘画系学习。在德国八年的求学与生活经历,朱贤巍强烈地感受到不同的绘画体系、语言系统、表达习惯与审美惯性的差异。

2010年到2015年,朱贤巍开始了“文化游牧”的生活,不断往返于德国与北京。这段经历不仅让他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当代文化现场的特点,更强化了自身跨文化的视野,对于朱贤巍来说,时刻都能感受到自身血液中流淌的东方文化经验。

▲艺术家朱贤巍

朱贤巍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尽管中德在艺术与文化上有差异,在风景这个母题中,它们能否调和,或者找到一个平衡点?

立足当代,回溯传统;同时,以传统作为新的起点,如何赋予其当代意义?这也是一个不断印证,互为参照,不断审视的过程。

如何找到语言的介入点,形成个人的创作方法论。

“在风景中”

[Part2]

在2021年北京保利艺术中心最新的个展上,朱贤巍会集中展示近十年创作的风景作品。面对它们,我们会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空灵的画面,诗性的气质,独特的审美意象,以及由内向外弥散出的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


▲展览开幕式现场,艺术家朱贤巍与展览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何桂彦


▲展览开幕式现场

“在风景中”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一种存在状态,毋宁说是一种东方文化所孕育出的审美理想。这个名字是一种提示,呈现出人与风景之间保持的一种存在状态。诚如前文所言,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虽然在风景这个题材上大师辈出,名作不断,但长期以来,作为审美客体的风景,与创作主体即艺术家,始终是分裂的。对于朱贤巍来说,绘画既关涉技术与媒介,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个知识系统。于是,两种绘画系统、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断的互为参照,相互印证。


▲在风景中 之二150x280 cm 布面丙烯 四联画2021


▲ 在风景中 之五210x140 cm 布面丙烯 2021

风景是“人”的踪迹


▲展览现场

朱贤巍的风景呈现的是一种“缺席的在场”的主体关系。所谓的东方文化孕育的审美理想,实质来源禅宗思想对朱贤巍的启发。禅宗追求“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在风景中”所要寻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在人与风景之间,寻找到一个结合点,而这个点也是“此在”的意义所在。

在朱贤巍的作品中,就表现技法与色彩观念来看,他力图让中国的“大写意”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大色域”结合起来。朱贤巍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对具体的场景的表现上,所表达的也只是山川、湖泊、森林、云彩等的视觉意象。放弃具体的场景,也意味着对观众“凝视”的拒绝。一旦观众无法进入画面,反过来,就会注意到“大写意”“大色域”共同营造的一种视觉场域。在朱贤巍的少部分作品中,我们还会注意到一种“乱码”的视觉效果。“乱码”同样是对“凝视”的拒绝,或者说,艺术家不希望作品中的风景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图像。

▲展览开幕式现场

对风景追问

[Part3]

虽然说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家们的理想,是在二维的平面再现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是,就风景画而言,不管是对于艺术家,还是观众来说,风景始终是一个“他者”。受制于“模仿说”“再现论”的影响,长期以来,风景只是绘画的附庸,只是绘画在讲述故事时充当背景,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由于文化与观念的差异,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与艺术家始终保持着一种分裂的状态。

“我们被非人造而具有与我们自身不同生命和结构的东西包围着:树、花、草、河、山、云。......我们在想象中重塑它们来反射我们的情绪。然后我们开始将它们视为对所谓‘自然(nature)’这一观念的贡献。”

——英国艺术史家 肯尼斯·克拉克

《风景进入艺术》

对“风景画”做知识考古的追问:

涉及人们如何观看自然,认识自然,以及形成了与其相关的文化观念。

如何在绘画领域描绘自然,呈现自然,使之成为一种能体现审美趣味,尤其是承载着某种文化与哲学精神的“风景”。

▲展览现场


▲ 忘机 之二210x150 cm 布面丙烯 2021


▲源 之二175x330 cm 布面油画 双联画2021


▲ 隐士 之一180x110 cm 布面丙烯 2017


▲林之深处43x25 cm 布面丙烯 2021

早在先秦,孔子就曾谈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人的认识中,从一开始就赋予自然以人文品格。魏晋时期,自然进入绘画,伴随玄学的兴起,早期的山水画应运而生。在中国的文化与艺术语境中,我们会注意到,自然、风景、山水似乎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审美的客体。

1艺术家通过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立的审美与精神世界,如何构建呢?南朝的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提出“应物象形”。所谓的“应物”,就是因审美客体所引发的创作行为。但与西方美学中追求对客体的“模仿”“再现”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古典美学的观念中,追求的则是主体与客体的同构,譬如“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

2如何唤起、激发主体的审美情感。实际上,从先秦伊始,中国古人在艺术创作中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即“超以象外”,实现“游心”与“畅神”的目的。基于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魏晋以来,知识分子阶层对田园、山水的钟爱,以及唐后期与两宋禅宗思想的兴盛等,在艺术创作中,自然、风景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且,伴随着两宋“文人画”所掀起的观念变革,山水画主导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

▲展览现场

审美追求的方向、目标在哪里?

朱贤巍风景作品的一个重要美学维度是回归东方,回归传统,回归“写意”。

从先秦到魏晋,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意”最终超越了“象”,占据了审美活动的中心。这在“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形”的美学诉求中可见一斑。就风景画的创作来说,按照这个美学追求重要的不是艺术家画了什么,而是画中的意味是什么,并且,能否反映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与人文修养。

第二个美学维度,就是将中国的“写意”与西方的表现主义传统结合起来。实际上,在德国的美学观念中,不管是康德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还是沃林格(Worringer)提倡的“抽象与移情”,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在“形式冲动”的背后赋予作品以情感与人文精神。显然,就主体情感的表达,中国的“写意”与西方的表现主义原本就有内在的一致性。


▲ 归根 之二180x150 cm 布面丙烯 2018

风景只是一个载体,

一个通道,

成为艺术家关注自然、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朱贤巍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在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与艺术史逻辑之间,在传统与当代之间,艺术家游弋其中,感受与表达它们的碰撞与交融,砥砺与汇聚。艺术家力图寻求一个中间地带,在西方与东方、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对于朱贤巍来说,风景的意义不仅仅只关乎审美,同时是文化的,也是言说自身文化身份的最好方式。

关于艺术家

艺术家朱贤巍

1971年生于青岛

现居住于德国斯图加特及克里费尔德市

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96年至1999年任教于青岛大学美术系。2000年留学德国,就读于斯图加特艺术学院绘画系。2008年毕业,在德国从事自由艺术职业并往返于德国及中国。在欧洲及国内举办展览,作品为德国美术馆收藏机构及私人收藏。

展览信息

在风景中——朱贤巍绘画作品展

艺术家:朱贤巍

策展人:何桂彦

展览时间:9月25日至10月10日

展览地点:保利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云楼10层

主办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馆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何桂彦责编/李若汐)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