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悼念 | 史景迁:回望一代汉学家的“前朝梦忆”

时间:2021-12-28 09:35:01来源:凤凰艺术

悼念史景迁

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于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辞世,据他的妻子、耶鲁大学教授金安平说,死因是帕金森症的并发症,享年85岁。作为国际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在近现代中国史、中西关系史等领域均作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在此,“凤凰艺术”表示悼念,愿一代学者一路走好!

据悉,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史景迁于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辞世,享年85岁。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乔安娜·弗里曼(Joanne B. Freeman)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消息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1936年出生于英国,著名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曾任2004一2005年度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在西方汉学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史景迁是一位凭天赋和本能来写作的历史学家……史学判断能力是一流的。他培养的美国明清史一流专业学者在数量上应该仅次于费正清。从这一点来讲,他是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宗师级人物。

——陆扬

在美国汉学界,史景迁被视作第二代领军人物,与孔飞力、魏斐德并称“汉学三杰”。他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中西关系史、中国法制史等。著有《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改变中国》《曹寅与康熙》《康熙》《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王氏之死》《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胡若望的疑问》。

▲史景迁在国内出版的学术著作

▲史景迁主要成果,来源:后现代文化档案

从英国史转向中国史研究,史景迁自称是出于"偶然"。完成大学课程后,他获奖学金参与了耶鲁大学与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合办的一个交换生计划。但其实他并没有主动申请参加,而是被学校邀请才参加的。这也打开了史景迁中国研究的大门。

史景迁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对中国的研究从晚明一直延伸到了当代,清史研究是其研究的起点和重点。1965年,史景迁的博士论文《曹寅与康熙:主人与奴隶》出版,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列文森这样评价此文:“清史研究,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作品。这个人(史景迁)像天使一样在写。”《曹寅与康熙》为史景迁赢得了颇有分量的波特论文奖(John Addison Porter Prize)和在耶鲁任教的机会(美国名校通常不留自己的毕业生在本校任教职)。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主人与奴隶》耶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景迁以自身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历史,并“讲故事”的叙事方式书写其学术研究,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深邃独特,又十分“好看”。史景迁认为,推动着自己写历史的最大兴趣在于“激起读者的兴趣”。史景迁尤擅人物研究,其笔下的人物书写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人物形象数量众多、层次丰富。在此基础上,他致力于从不同文化的差异之中探求人类共同本性的人文主义追求,坚持不带任何傲慢地面对不同社会之间文化差异的普遍主义立场。


除了研究明清史以外,史景迁的另一巨大贡献是他对西方汉学史的研究。他在该领域挖掘了大量可贵的珍稀资料,对西方汉学史进行整理与爬梳。在此基础上更是综合运用比较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眼光来对其进行跨学科的汉学研究。学者郑培凯评价史景迁的著作时指出,“后现代史学有一个立论叫‘弥缝’,意思是说,他们相信历史叙述中肯定存在缝隙甚至整块的空缺。因为有着深厚的欧洲文化传统的底子(人文的底子),史景迁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史料,从中发现一些被忽略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否则就被浪费掉了——他知道在历史中,什么是值得珍惜的。”

在史景迁看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人为研究中国进行的努力是互不相关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是不受中国的历史现实左右的……对于那些深怀不安全感和焦虑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一条出路或退路。”这点明了其中国史研究中,对于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凝视的双重观照。

在整个世界的版图上,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极有魅力的存在。西方人需要花长时间去消化分析他们拿到的资料。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并不存在。我们对中国的看法越模糊,越多面化,离那最捉摸不定的真实性也就越近。

——史景迁

在历史研究观方面,史景迁认为,历史的确是艺术,但其也有很多的规则。在历史学者中,他比较注意写作的效果,并试图把一本书建立在这样的架构上:使其既在一个层次上准确,又在另一个层次上表达感情和给所述故事以更丰富的背景。这就像运用艺术一样,使历史写作接近艺术以取得更深层的效果的做法,对史景迁来说是一种自觉。

在史景迁的学术生涯中,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极有魅力的存在。他也历尽一生,用自己独特的历史书写笔法,将这个“重要的、有魅力的中国”展现在了世界读者的面前。

愿一代学者一路走好!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综合报道 撰文/祝明惠 责编/dbk )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