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似电穿月 翩如风送鸾——紫禁内外的冰嬉之乐

时间:2022-02-13 14:26:28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259期副刊

北京之冬,寒风凛冽,水泽腹坚。紫禁内外,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一项共同的娱乐——冰嬉。

冰嬉,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冰上运动的总称。清早中期,冰嬉被奉为满洲国俗,宫廷的冰嬉项目主要有三种:抢等、抢球和转龙射球,具体规则和表现形式在各个时期皆有差别。

抢等,类似今天的速度滑冰比赛,通常在距离皇帝冰床数里外设起点,在冰床前皇帝的最佳视线范围内设终点。参赛兵士脚踩冰刀,排好队形,在长绳后等待发令。发令后,兵士争先恐后向前滑行,比赛场面火热激烈,率先到达终点者可得一面小旗。最终,参赛者以到达先后评定等级。

抢球,虽被清人视作冰上蹴鞠之戏,但比赛规则更近似于今天的橄榄球。参赛人数不等,少时一队十人,多时一队数十人,通常以服色区分阵营。乾嘉时期文人李鼎元《师竹斋集》中介绍了抢球比赛的规则和盛况:“金海冰上作蹴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空中,俟将坠,群起争之,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人蹴之令远,以便捷勇敢为能。即黄帝练武之遗。”

在冰上列队转龙并较射天球,是乾隆朝创立的新项目。清早期的射天球并不在冰面上,多是应端午节令为之。具体规则为:演武场上置旌门,上悬一天球,其内放置瓦器,瓦器内又放一对信鸽。射箭者射穿天球,射碎瓦器,又不伤信鸽,助信鸽飞出樊笼,翔于寰宇,可得重赏。与上述射天球相比,冰嬉中的较射天球,考察的不是精准度,而是在移动中射中目标的能力。故所用天球为皮质,内无瓦器、信鸽之属,其上还装饰八角宝盖,垂下八条各色流苏。八旗兵弁在冰上列队绕旌门滑行,待滑行至旌门附近,拉弓控弦,射中天球,即可得重赏。

在故宫博物院藏张为邦、姚文瀚合绘《冰嬉图》中,可见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兵弁按照尊贵程度依次出场,较射天球(图中未见正蓝、镶蓝二旗,当是参与人物众多而画幅有限之故)。有趣的是,冰嬉中融入了百戏的元素。每旗仍是八组表演者,每组通常可再分为四个亚组。第一、第三亚组是负旗者和射箭者各一名;第二、第四亚组通常是一名或数名百戏表演者。其中,第二亚组以表演乐舞、杂技居多,第四亚组以表演武术居多。杂技、乐舞表演包含舞叉、顶杆、叠罗汉、倒立、吹笛子、舞中幡、擎举海东青等;武术表演则涵盖刀、枪、剑、戟、斧、棍、盾等兵器及拳术等。在各旗杂技表演者中,有多名小儿登场,盖以其体轻灵活、便于托举而入选。

迟至嘉庆朝,转龙射球的名称被确立下来,较射的内容还添加了射地球一项。射地球本是乾隆朝增设的武科乡会试中的马射项目,这也反映出嘉庆朝注重冰技、骑射的倾向。

【清】张为邦、姚文瀚 冰嬉图(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逮至道光朝,内外交困的社会现状迫使统治者舍弃一些国俗、祖制,故冰嬉的规模日渐缩小。道光十一年起,内务府三旗首次作为冰嬉表演的一支队伍出现在文献记录中,且出现得愈来愈频繁,有取八旗陈冰技而代之之势。此时期清宫冰嬉的参与人数、表演规模、恩赏数量,皆大打折扣。自1840年始,清宫连续三年停阅冰嬉。之后,冰嬉在清宫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

光绪十九年重兴冰嬉时,宫中上下对冰嬉的记忆已然模糊,还需内务府调阅图册、成案,经过一番学古创新,呈现出一套全新面貌的冰嬉:创于乾隆朝的转龙射球已经被拆解成大龙、小龙、射天球和射地球四个项目;抢等易名为抢旗,抢球易名为抓行头;另有单人滑、双人滑等新项目。此外,彼时仅仅依靠八旗兵弁已经无法呈现精彩绝伦的表演,故许多民间的冰嬉能人、高手得以参与其中。童子拜观音、夜叉探海、王祥卧鱼、左右朝天灯、蝶恋等有技术难度的冰上表演在禁中连番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冰嬉在北方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得益于自然环境的娱乐活动。在皇家冰嬉盛典之外,冰嬉活动异彩纷呈,别具意趣。清乾隆朝画师金廷标曾绘《冰嬉图》。图中,十名小童结伴来到结冰的池塘边,其中几名胆大的孩子已经率先走到了冰面上。金廷标着重刻画了冰面上孩童或仰面摔倒、或相互搀扶、或欲爬又跌、或小心翼翼的情态,憨态可掬,天真可喜,令人忍俊不禁。岸上的四个小童手持如意、悬磬戟、红色蝙蝠玩具和爆竹等物,以谐音寄寓事事如意、吉庆有余、洪福齐天、竹报平安等吉祥祈愿,暗示岁朝之际的节日背景。

【清】 金廷标 冰嬉图 纸本设色 260cm×98cm 故宫博物院藏

冰嬉起源自中国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其劳作和娱乐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的技艺和智慧来源于万千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追溯其发端不应限于某个人、某个民族或某个机构。在清廷停阅冰嬉的岁月里,民间对冰嬉热情不减、高手辈出,便是明证。

紫禁内外的冰嬉之乐,兼容天家恢宏浩大之声威,并包市井烟火歌哭之悲欣,或诉诸丹青,或载于文翰,或演绎成一段段坊间传奇,隔着静默的时间,留待有缘人寻见。■

(作者系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副主任)

编辑| 杨晓萌

制作|冯雅颖

校对|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email protected]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