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消弭线下与线上的边界,让公众共享更多的文物优质资源 “云上”逛展 活色生香

时间:2022-02-26 18:34:05来源:深圳特区报

借助高科技手段,即使足不出户,“云展览”也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近几年,从实体展览的“VR呈现”“直播导览”,到“线上策展”“云端讲座”,再到新媒体、短视频的新型宣传推广方式等,线上资源给美术馆带来了更多新的调整与机遇。很多美术馆在官网或手机客户端开通了虚拟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看展览。不仅如此,美术馆已经不满足于直接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而是针对线上受众特点进行深度策展。“云展览”日益引发业内关注,其特点以及新趋势是什么?记者针对这一问题,采访业内人士,给出独家专业解读。

沉浸式艺术体验备受青睐

数字化建设始于大型博物馆、美术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广东美术馆等。随着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服务升级,数字化技术与场馆文化资源也在不断融合,行业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链接在进一步强化。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线上展览、博物馆直播掀起热潮;“云展览”“云导览”“云课程”“云互动”也为展览增色不少。当中较为突出的案例是,故宫博物院发布《“云游”故宫指南》,涵盖“全景故宫”“V故宫”“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故宫展览APP”等多款应用,让观众在家也能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术馆通过加快数字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等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其中,线上展览是多数美术馆选择的数字化方向,也有很多美术馆开始尝试利用馆藏资源与社区或学校联合推出数字化教育资源。

记者观察到,新奇的、参与感强和互动性高的沉浸式艺术体验正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形态,被广泛运用于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广场、艺术空间等场景中。比如,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以及深圳当代馆等一些艺术场馆选择“VR呈现”方式展示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尽情享受看展的乐趣。

业内人士黄阳指出,数字化是对展览形式、展出手段的丰富,而最吸引人的依然应该是展览的精心策划和展品本身。“‘云展览’对展览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展览的策划精准,展品优秀是基础,数字化手段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唯有立足藏品研究、场馆定位,深入思考、精心策划,不断挖掘作品更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线上展览没有人潮的拥挤,有的能比现场观展更加贴近,能看清展品的细节。与此同时,‘云展览’有助于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覆盖不能到场的观众”,业内人士邹先生如此表示。

“艺术+科技”两者不可或缺

艺术与科技是“云展览”的两面。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和丰富的内容支撑,线上展览可能会沦为单调的图文展,这种展览必然吸引不了观众。但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云展览”就无法实现。因此,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也成为目前美术馆数字化探索的方向。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也在美术馆数字化建设中不断磨合。我们可以看到,VR技术、无人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研发、应用过程中不断注入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正在凸显。

2021年,关山月美术馆成立数字发展部,并担负起协调推进全市数字美术馆建设的职责。经过两年“关山月美术馆数字美术馆”项目的建设,该馆智慧型数字美术馆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将于今年正式开放。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说,项目从藏品管理、展览管理、教育管理和学术管理几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展开,形成一种基于大数据采集、统计、比对和研究基础上,构成新的美术馆专业业务综合运行模式。努力探索“艺术与科技”展览项目,在美术馆的展览学术工作中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认为,通过疫情期间的实践经验,广东美术馆对数字化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催生了新的展示和观看模式。为此,广东美术馆新馆从鉴赏、研究、教育到艺术消费,也将更多以新媒体进行传播。

美术馆的数字化正在大步向前发展。展望2022年,可以预见的是,“没有围墙的美术馆”不仅能够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现当代艺术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走近千万百姓家,而且将会重塑世界美术馆版图。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