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因不满包办婚姻,徐悲鸿给儿子取了一个晦气的名字,结果字字应验

时间:2022-04-27 22:15:02来源:

建国之前,“包办婚姻”一词想来是大部分人避不开的话题,但是身处包办婚姻中的他们真的能够获得爱情的结晶吗?这个问题有待商榷,但是结合历史事实来看,即便是有,数量也是极其稀少的。

处在包办婚姻中的人们大多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幸福,他们苦闷、无助,但又不敢违背父亲母亲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酿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徐悲鸿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徐悲鸿出生于1895年7月19日,家境贫寒的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徐达章学习四书五经。后来因为兴趣使然,又学习了绘画,当时他还不叫徐悲鸿,名为徐寿康。老一辈的人取名总喜欢图个吉利,寿康意为长寿安康,这也是家人对他的期许。

在徐悲鸿13岁那年,绘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就,他的父亲开始带他辗转于各个乡镇,靠着卖画赚取一些微薄的银两度日。在途中,徐悲鸿的绘画技巧和能力不断地得到了提高和锻炼,他拥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视野愈加宽阔,见识也愈加广,他不再满足于局限于一小方天地,他想要学习更多的更加深奥的绘画技巧。

于是来到上海学习更多的绘画技巧并且靠卖画谋生。上海是一个大城市,在那里,中西方的文化相交融碰撞,他生出了一个想法,如果将西方的绘画风格融入自己的画中会怎么样,于是,带着这种对于学习的渴望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

但是好景不长,徐悲鸿的父亲给徐悲鸿寄了一封家书,里面写着自己的身体恐怕要不行了,与父亲感情一向很好的徐悲鸿不免感到十分担忧,他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快马加鞭赶回家中,只求可以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然而回到家中,迎接他的并不是奄奄一息躺在病榻上的父亲,而是父亲给他安排的一段包办婚姻,结婚对象是一位邻村贫民的女儿。已经接受过新思想熏陶过的徐悲鸿自然是满心的不甘愿,他想要追求的是自由,是自己追寻来的幸福,而眼前的这位姑娘显然不符合他的择偶标准,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爱好,又如何可能相爱呢。

但是他的父亲并不能理解儿子所想,在老一辈的心中,传宗接代,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才是重中之重。他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早点成家,续香火,然后接了他的衣钵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便是最好的了。

虽然徐悲鸿对于父亲的安排颇有微词,但是由于从小跟着父亲长大,他并不想让父亲伤心也不敢忤逆父亲,十七岁的徐悲鸿娶了十五岁的姑娘。

因为不满意这段包办婚姻,所以连带着发妻也厌恶了起来,在妻子怀有身孕之后,他仍不管不顾,没有担当起一个身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远走他乡,只徒留孕妻在家照顾公婆。他从未想过在当时一个怀着孕又不受丈夫宠爱的女性生活有多艰难、行动上有多么不方便。

待徐悲鸿回家之时,孩子已经呱呱落地,由于对这段婚姻的厌恶,他迁怒于孩子,给孩子取名“劫生”。可想而知,这个名字一点也不吉利,可以说是相当晦气了。后来,和儿子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在孩子身上余留的怨气消减了不少,生出了几分怜爱与悲悯之心,他发现儿子有一些绘画上面的天赋,便开始着手教儿子画画,因为近距离的接触,徐悲鸿或多或少的也对孩子产生出了几分感情,他思索着之前取的“劫生”确实不太好,便给孩子改名为“吉生"。

在家里呆了几年之后,徐悲鸿再度准备去外地闯荡,继续他的绘画求学生涯。没有了丈夫陪伴的妻子终日郁郁寡欢,再加上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办法及时地补充营养,身体很快就拖垮了,最终撒手人寰。徐悲鸿的儿子劫生也在未满十岁的时候便去世了真是应证了劫生二字。

虽然徐悲鸿先生在作画上颇有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这第一段婚姻使人唏嘘不已。这也反映了当时包办婚姻下的悲哀:丈夫不喜,妻子独守空房,孩子不能及时得到父亲疼爱,一段婚姻造就了三个人的各自不同的悲哀。

其实有时候包办婚姻的悲哀也会一部分出自于被安排者的逆反心理,不喜欢被长辈安排人生大事但又不得不顺从,而这其中的怨愤和不满就只能发泄在结婚对象上了。

值得庆幸的是包办婚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生活在新时代下的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婚姻,这也大大减少了婚姻里的不幸和悲哀。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