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梦露穿越到齐白石的画里,你信吗?看了简直让人喷饭,却并非恶搞

时间:2019-07-08 10:04:05来源:陈洪标写字说画

陈洪标|文

梦露穿越到齐白石的画里,你信吗?看了简直让人喷饭,却并非恶搞!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何处惹尘埃》。

第一眼看这幅作品,我差点被一口可乐呛死。我大爷的,国际大美女玛丽莲·梦露竟然坐和尚的身边,挨得那么近,还穿着抹胸的白色百褶长裙,还歪个脑袋盯着在打坐的和尚,你让人家出家人怎么安心修身养性?尽管人家是达摩祖师,也抵不过这诱惑啊!问题是这达摩和梦露怎么玩到了一起?这不知要穿越多少时代,才能坐在一起。这不是恶搞,就是神经很大条。

▲齐白石国画《达摩》。

都不是,这是当代艺术家张卫的大作。你仔细看,这在菩提树下打坐的达摩图,可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见上图),让梦露穿越到画里,取名《齐白石VS梦露·何处惹尘埃》,这是张卫玩的当代艺术,他给这类梦露穿越到齐白石画作的作品归为VS系列。

▲玛丽莲·梦露。

把齐白石和梦露VS,不知来自哪条路径?一个国画大师,一个国际性感明星;一个东方大爷,一个西方美女,难道梦露也会画画?难道她也喜欢齐白石的书画印章?想不明白为什么把他们扯到一起,凭什么把他们扯到一起。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拷贝与戏仿》。

艺术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创新,这是艺术的特质。但要怎么创新,什么才是创新,这是个问题。比如张卫画的这幅作品《齐白石VS梦露·拷贝与戏仿》,把齐白石画的趴在书桌上睡觉的书童,搬运过来,把书桌画长,也配上一盏油灯,一册打开的书,两支搁在笔架上的毛笔,一方砚台一块墨条,一只小墨洗,靠背椅上画个梦露,双手架起右脸假装睡觉的模样,与趴在书桌真睡的书童形成反差,还有画底下的题款,也反写一遍,形成镜像效果,难道这就是创新?那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如果创新这么简单,是不是也太容易了点?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鹤》。

其实,1971年出生于江苏的张卫,作为新生代画家,此前对水墨画的探索还是有所创新的。步入画坛这些年来,他创作出了“疑云”“水墨静物”“笑傲江湖”“花花世界”“逍遥游”“影”多个作品系列。这些系列作品反映了他不断探寻自我和艺术的临界点。他明白,用水墨作画,完全绕开传统笔墨难成气候;而一味沉缅于传统,也将是一条死胡同。可以看出,张卫相当重视在绘画中表达一种观念,或对社会某种现象进行含蓄的戏谑和嘲讽,或以旁观者玩世不恭的方式反映自己内心的感情。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简单生活》。

正是这种画风使他的作品易于被更多人接受,与西方一些给人强烈压迫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不同。他作品中的形象夸张、变形,甚至荒诞、怪异,但因为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笔墨,而变得相对温和、雅致,不乏形式美感,甚至有些类似新文人画。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枫》。

而张卫把各自本无联的人和画进行VS,把无关的双方放在设定的虚拟空间中,以喜剧的方式让两者形成冲突,在冲突中产生新的内容。这种依赖于别的作品而进行的搬运拼合,是后现代艺术潮流中惯用的做法。但是,张卫搬运的画面强调了两者对比的意图,经过对比的处理,常常使让人大跌眼镜,原来人人眼熟的图像成了一种调侃和嘲讽,同时给出一堆新的信息和别样的趣味,让人凭空多了些反思。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读书》。

张卫的这种做法被评论界称为“拿村长不当干部”,拿经典不当经典,拿正经不当正经,拿常识不当常识。他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都打破了,通过VS系列的对比,“把正经的东西凑合在一起变成调侃,把不正经的东西纠合在一起变成滑稽,把正经的和不正经的东西捏合在一起变成幽默”……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池塘》。

有人说张卫似乎对经典有仇,把齐白石的国画变成了自己的图像工具,变成了作品中的插图,成为一种配角,而把主角让给了外国的大美女梦露。也有人认为,他作品的实质就是搬运经典,无非搬运的形式用的是绘画技术,比抄袭高级一点而已,作品本身并没有创作性。也有人说,张卫通过图像的搬运和拼贴,“把中国人百年来说腻了、学厌了、听烦了的东西,轻松愉快地拼贴了进去,包括西学东渐、土洋结合之类的现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之类的主张,传统与当代、民族化与国际化之类的比照,几乎一网打尽。”

▲张卫作品《齐白石VS梦露·蛙》。

张卫这种作品是创新,还是恶搞,究竟算不算绘画艺术?对此,画坛中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过在拍卖市场,却得到了收藏家的喜爱。上图张卫的《齐白石VS梦露·蛙》这幅作品,在拍卖会中拍出来28万。这在当代画家中,已实属不易,尤其对争议不断的作品能拍卖出高价,至少还是有收藏家看好他这类作品。

▲玛丽莲·梦露。

张卫这类作品,可以肯定不是恶搞,但是不是创新,还看你怎么看?欢迎你发表看法。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传记作家、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