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pe 艺术客 | 费俊:威尼斯双年展中的“建桥人”

时间:2019-09-27 11:27:41来源:scope艺术客

夏季的威尼斯正当旅游旺季,热辣的阳光炙烤着路上各色游客,融化了人们手中五彩的意式冰淇淋。两年一度的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更是游客如织,水道上船只交错,桥上熙熙攘攘,每个人都顶着烈日在双年展庞大的展区中穿行,不能停下脚步。而今年,在平日人们匆匆走过的桥下总能见到几个驻足的人,他们举起手机对着桥梁凝视,手机屏幕上是一座与面前的威尼斯古桥高度相似的中国桥梁。

费俊 摄影/神思远

把25座桥带到威尼斯

这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费俊的作品。其创作不再局限于中国馆的物理空间之内,而是通过一个手机APP,将虚拟的地图指引、游戏互动以及VR体验结合在一起,让更多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多不同的形式体验参与威尼斯双年展。

基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Re-睿”,费俊创作了手机APP《睿·寻》(Re-Search)。在英文中,“Re”这个前缀具有重复、回返的意思。在费俊看来,我们这个时代不存在绝对的 “原创内容”,只存在“原创关系”,一个艺术家的工作是通过不断的重访(Re-Visit)日常生活,来重建(Re-Construct)一种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于关联物体和图像,也可以用于场域营造。

谈到此次创作的初衷,费俊说自己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思考“Re”的意义,对于日常物的重访(Re-Visit)和重现(Re-Veal)是他硕士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的主题。近20年后,当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吴洪亮带着“Re-睿”这个主题找到他,早已深埋在费俊早期艺术实践中的线索再次浮现,也成为了其创作的起点。

作为一个以基于地理位置的场域体验作品,《睿·寻》APP由三个板块组成,它们分别是《睿·寻》手机应用程序作品,以及《睿·建》(Re-Build)艺术游戏和《睿·联》(Re-Connect)VR 漫游。下载了《睿·寻》APP的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在威尼斯水城里搜寻并体验艺术家“移植”在当地桥梁上的来自中国的25座桥。

展览现场展示《睿·寻》 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桥”在费俊此次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费俊说,这世界上或许可以分成两种人,建桥的人和建墙的人,这两种人也恰恰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两种对立的政治观点,桥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是“帮助人们跨越障碍的建筑物”,代表着一种连接的可能性。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费俊将25座中国的桥梁“移植”到了威尼斯,让桥成为跨越文化差异,建立联结的重要符号。

《睿·寻》某集体交互媒体

中国馆处于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区域的深处,在水网密布、巷弄交错的威尼斯,观众很容易在走向中国馆的过程中迷失方向。鉴于这样的地理条件,《睿·寻》承担了地图导航的功能,用25座桥梁串联起通向中国馆的路径,让走向中国馆的漫长路程变得如游戏寻宝般充满体验的乐趣。

顺着手机地图上指引的图标前进,一座座中国桥梁的360度全景在手机中依次展开,和面前的威尼斯古桥形成有趣的映衬。这些桥梁根据相似性被选择、匹配,囊括了中国的十个省份,在威尼斯的古桥之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同时,为了让在场的观众更真实地体验中国桥梁的周边环境,费俊还将实地采样的环境音纳入交互界面,让孩童跑过、水声、风声等声音盈满观众的耳畔。费俊说,我们总是在谈论文化的差异,却有许多古老的智慧是跨越文化、共通的。当我们看见这些桥梁间如此微妙的相似之处,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从日常生活出发的跨文化关联。

《睿·联》结合VR漫游技术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360度实景收入APP之中,把四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通过网络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用户。同时,只要将手机放入VR眼镜,观众就可以穿越到虚拟的中国馆内自由行走、观看。

费俊 摄影/神思远

互联网用户建造的“有趣世界”

《睿·建》是一个具有田野调查功能的社会化艺术游戏,来自任何国家的用户都可以免费注册,每位用户可以选择五种三维模型来建立自己的“有趣的世界”,游戏提供了近三百种回收自日常生活的三维模型,例如wifi符号、卫星、南瓜、霓虹灯招牌等,再根据圆形、方形等不同的形态加以分类。

挑选好不同形状的元素后,用户可以将这些元素拖拽到一个六边形的土地上进行放大、缩小和排列组合,游戏还提供了“建交”和“结盟”两种具有社会性的交互机制,一方面让用户实现建造元素的分享,另一方面也赋予用户间协作或者编辑的权利,这些交互机制的设立给予作品社会性的维度,用户间无论是善意或者恶意的相互编辑,都成为了这个作品形态生成的“变量”。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只是这个工具和平台的构建者,而用户的参与以及相互间的互动,形成了作品生成和生长的能量,也导致了作品的“不确定性”。这个由众人搭建的、虚拟的、不确定的“有趣的世界”或许是对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真实的“有趣的时代”的最直接的映射。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展示墙 Courtes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这些被自由创建出来的虚拟世界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审美趣味,被转化成一段24 米长的数字长卷,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入口处展出,被命名为《有趣的世界》。持续新增的世界模型被系统自动选择、推送到长卷中,现场观众可以通过面前的平板电脑控制观看的视角、方式和速度,仿若欣赏中国传统手卷一般,每个人都能获取独一无二的观看方式。

费俊说,这个艺术游戏的设计一方面为三维的视觉创作降低了门槛,使得没有任何三维影像制作经验的人也能参与创作;同时,因为长卷上的模型都来自互联网用户,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许多不知名的参与者分享了“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这一身份。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展示墙 某集体交互媒体

观众现场体验观看《有趣的世界》(装置一)某集体交互媒体

开发机器的“诗意”

从“有趣的世界”中穿行而过,走廊尽头的《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是一件基于机器学习的互动影像作品。当观众站在屏幕前方,AI人工智能系统会自动根据观众的外貌、表情、服装的色彩等因素进行“以貌取人”式的识别,为观众打上“骑士”、“警察”、“舞者”、“第一夫人”等身份标签,再把观众关联到地球上的某一地点的街景中的人、物和景,再由AI的“举一三”式的语意联想算法来生成一系列在虚拟地球上的叙事漫游,屏幕的影像不断地在地球的各个街景中游历,呈现该地点中相关的图片与影像资料。涌现的街道景象、人潮熙攘的市场、风中舞动的雏菊等各色风物把观众带到一个个未知之地,让这组流动的影像变成一首机器为观众书写的“情诗”。

嘉宾现场体验《有趣的世界》(装置二) 摄影/杨扬

观众在观看《有趣的世界》(装置二) 某集体交互媒体

费俊说:“受限于肉身,我们能实景体验的地点是有限的,而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庞大的关联能力,或许能够拓展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与认知。”

在他看来,这种超越常规的关联能力也许能构建一种新的“视觉诗歌”。我们总是试图用人工智能来模仿人类去作诗、画画或者唱歌,这件作品试图去运用机器自身的语意逻辑来构建算法关联,去理解和挖掘属于机器的“诗意”。

通过虚拟回到现实

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费俊也收到了非常多有趣的观众反馈。当问及参展后印象最深的经验,费俊提到很多欧洲观众会专门拿着iPhone4手机找到他,因为手机版本旧而无法下载APP。另外,意大利的wifi环境也没有费俊想象中的通畅,因此他不得不把服务器设在德国,同时把展厅里的路由器换成华为的产品。

这些问题让他不禁感慨中国今天的互联网科技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欧洲,这不仅仅显示出中国已经建设出先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对于新技术的热情与适应能力正在构建一个极具能量的数字化生活场景,这个场景才是数字艺术最有价值的发展土壤。

与收藏家希克交流作品 摄影/杨扬

也有威尼斯的居民找到费俊,提到《睿·寻》这件作品让他们想到了威尼斯的中国友好城市苏州,并询问是否有可能在苏州做一个威尼斯桥梁版本的《睿·寻》。桥如此平凡常见,却因为根植于日常生活而让不同文化的人找到共鸣,跨越时间、空间、文化差异的界限,将人们深深联结。

费俊的创作也给予了我们理解“Re-睿”的独特角度——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通过既有的图像资料构建新的关联,以虚拟技术加深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想象,让更多的人分享创作的乐趣。他的作品也正如他喜爱的桥梁符号一般,在虚拟与现实、小众与大众、艺术与科技、地域与地域、文化与文化之间创造着无尽关联。

顾问

主编 郭静

策划编辑 杨扬

资深编辑 张宗希

编辑 徐伟/李珺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