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侗族大歌、鼓楼、风雨桥,这里还有鸟市、大利酒席和牛腿琴……等你来体验!

时间:2022-03-22 14:27:53来源:艺术中国

黔东南典型的山地风貌 张力

在都市生活已久的现代人,在今天尤其向往原始生态的乡村自然和有别于周遭日常的文化景观,那些生活在远方的人们,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如何生活和消遣,如何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看待自己的民族和历史……对这些问题的好奇永远吸引着我们想去到远方一探究竟。

4月25日至4月29日,“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贵州省第二届蓝染文化周”将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地区举办。本次公共艺术行动囊括公共艺术导览和在地体验、黔东南民艺展示、公共艺术蓝染文献展、自然·公共·融创——黔东南榕江乡村振兴论坛、贵州省第二届蓝染文化周“不?于蓝”艺术赋能乡村文旅主论坛等多个内容板块,聚焦大利、宰荡、加宜三寨的自然生态和文旅资源,展现黔东南榕江地区多民族留存的自然观和活态生活方式。

榕江县依托原生态的民族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山水田园休闲旅游城市”的定位,早已成为黔东南州南部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又是侗、苗、水、瑶、汉等多民族与多样性文化共生共荣的聚居区。区域内独特的信仰、律法、礼俗、节庆、建筑和民艺之道是研究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

榕江有三寨 寨寨皆藏宝

中国有大约一半的侗族人口都居住在贵州省内。榕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之东南“,与湖南、广西交界。侗族的主要聚居区恰恰分布在这三个省份的边境地带。这里的侗寨也最为密集。

大利村的清晨 马镝

大利、宰荡、加宜是榕江最具代表性的侗族和苗族村落。侗族大多逐水而居,居住在当地的人们从迁居此地开始,便根据聚居地的地形,依山傍水建成侗寨。侗寨一般由风雨桥、鼓楼、凉亭、寨门、吊脚楼、井亭、晾天架、萨殿等组成。

1|深山里的世外桃花源·大利

大利侗寨位于榕江县栽麻乡西南部,距离榕江县城26.5公里。在大利,依然能看到男耕女织的印记,也能感受到乡建浪潮的成果与力量。

与其它侗寨相比,也许大利的建筑不是侗寨里最宏伟的,侗歌队不是最有名的,但所有经典的侗族文化要素,在大利村都能找到。这里有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五座侗族风雨桥、气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晾禾谷仓。最重要的是,孕育和继承这个文化的人群还生活在其中。

洞溪 王鹿鸣

大利村以前叫做“利洞”,至今村民也习惯自称“大利洞”。“洞”其实是“峒”的异体字。在古代既可解释为少数民族羁縻制的行政单位,也可用“溪峒”一词来解释。

唐宋时期泛指“溪峒”为今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从字义上也可以解释为一片藏在深山幽谷中,溪流纵横的盆地。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人们,就被称作“峒人”。

溪里戏水的男孩 张巳丁

藏在深山幽谷中的大利村 张力

雪后的大利村 张力

大利村的选址完全符合我们对溪峒的想象。村寨四面环山,树林和梯田环绕着村寨,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一条清澈的小溪顺山而流,将村寨分成两半。300多座木房子沿着溪边林立,再逐渐发展到两侧的山坡上。

鼓楼和萨坛村寨的中心有一座高起的平坝,上面建有侗族最重要的公共建筑——鼓楼和萨坛。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从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鼓楼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高耸的鼓楼是村寨家族中心的象征,是村民举行大型聚会和礼仪庆典的场地,也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

鼓楼和萨坛 马镝

旁边的萨坛是为了纪念侗族古老的母系神“萨岁”。侗族的“萨”即为始祖母,“萨”在侗语里便是“祖母”的意思,最受尊崇。侗人认为“萨”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所以,南部侗区村寨普遍都建有萨坛。

桥上的聚会 马镝

风雨桥 为了方便两岸的交通,村内顺山而流的溪上架有5座简朴的风雨桥,村民称之为“花桥”。桥身结构虽然简单,但功能却不简单。村民每天或在花桥上乘凉歇脚、下棋摆古,或商议村中的大小事务。在不同的时候,花桥也可成为吃酒、摆摊、做手工的场地。花桥不只是桥,也充满了大利村民的共同记忆和交往情感。

鼓楼坪下的四合楼院 张力

清代四合楼院 大利村现有约300 座民居,紧凑地排列在这片狭窄的溪谷里。为了适应复杂的山地环境,也会衍生种种的灵活变化。有建在坡地上的“吊脚楼”,也有建在平整地面上的“矮脚楼”。而大利村最有名的民居应该就是村内仅存的清代四合楼院,但不变的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穿斗式结构,以及社群共享的建造方式。

大利酒席大利村的生活既忙碌又悠闲。除了日常的农活和家务活以外,还有各种节庆活动和红白喜事的酒席。在农村的熟人社会里,所有的劳累和矛盾都可以在吃酒中消解。不管是哪家有喜事,也肯定是整个村的大事。善良的人们日夜的劳碌后,常常齐聚一堂,欣慰谈笑。

大利村酒席 张巳丁

村寨里的酒席 张力

清明节大利村民在山上野餐 李光涵

由于空地较少,酒席在街头巷尾的任何空间都能发生,村子也因此更加充满生气。

鸟市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一群手提鸟笼的侗族男人,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往大利村路口,赴会一场被暗喻为“黔东南最男人的盛会”——鸟市。早晨7:00,鸟市商贩们是最先到达的,他们将鸟笼、鸟食、鸟具等周边产品麻溜儿的摆上摊位,静候前来山野江湖打擂的“英雄们”。清晨8:30左右,鸟场会迎来第一波侗族汉子,他们来自榕江、从江、大利、栽麻,路途最远甚至有凯里,各自将鸟笼挂上山坡的竹竿,再蹲下燃只烟,吐雾谈笑。


鸟市 侗天井上民宿

鸟市 侗天井上民宿

被选中参与这场搏斗的鸟是人们熟知的画眉鸟。战斗伊始,鸟主人拉开笼子门栏,两只画眉便会亮出利爪,极快的闪动翅膀,相互飞扑、缠斗、互啄。画眉鸟恋战的级别是:至死方休。“斗鸟”最初的雏形是侗族家常邻里的社交方式,后来逐渐发展为震翅打野的赛事。斗鸟活动结束后,紧接着开启的便是“唱鸟”,它被当地人喻为鸟届的“侗族对歌”。两鸟对决,或婉转、或嚷鸣、或嘹亮,直到嗓子干涸,唇舌之间再无法对弈,拼到末了成赢家。除了斗唱的精彩,“换鸟”也成为最受侗族男人欣欢的普娱活动之一。携自宅家养的画眉鸟前来,不仅体现了男主人的遛鸟品味,也能收获圈子内的认可和钱利。仅凭一眼,就能识别优秀的画眉鸟。

鸟市 侗天井上民宿

鸟市上的画眉鸟 侗天井上民宿

不论是下地干农活还是捕鱼建屋,人在笼在,人行鸟随,“寸步不离男儿身”可以形容侗族男人对鸟儿的痴,好似一口烈酒下肚,醉入骨髓。斗鸟、唱鸟、换鸟,是大利村侗族男人独占鳌头的三项习俗活动。无论是祖辈相传的捕养方式,还是鸟技的秘诀巧劲儿,各中门道功夫,自成贵州黔东南侗族文化中一页野趣妙史,从中探得一方男儿极其原生态的生存肌理和情感根基,也触摸到民族脉搏中的炙猛魅力。

2|天赋侗听·宰荡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族人视歌为宝,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大歌宰荡位于榕江县东北面,地处栽麻乡政府所在地西南部。宰荡最吸引人的是侗族大歌,这里仍然沿袭保存着古老传统的“行歌坐月”的恋爱习俗,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和“歌的海洋”。侗族大歌的演唱一般在鼓楼里进行,伴着篝火,男女集体尽情对唱,侗族大歌因无伴奏、多声部、无指挥等特性,无论是在音乐学术研究方面,还是艺术欣赏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价值。它的表现形式,不仅在国内找不到同样的类型,在国际上都是不逊色于任何一种合唱形式的。无背景音乐伴奏、也没有指挥,声部甚至多达7个,同时还需要用侗语演唱。

侗族歌师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的传承靠的是口口相传。在宰荡,一入夜,孩子们就开始三三两两自发到教师家里学唱歌。侗族歌师是侗民族音乐的传人,负责给侗族人教歌唱歌,他们除了具备领唱本事外,还要懂得唱歌的规律,如何控制声调才协调,更要懂得不低于200首的歌曲,并熟练掌握六种类型的侗族大歌。因此,要成为一个侗族歌师十分困难。

“我要把我所会唱的歌都传给孩子们,让更多的侗歌一代代传唱下去。”贵州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60多岁侗族妇女胡官美这样教歌已经40年。

牛腿琴在侗族,凡有鼓楼处,便能唱侗歌。而有鼓楼和侗歌的地方,则少不了牛腿琴。老人们唱叙事歌时用牛腿琴配乐,姑娘们唱琵琶歌时怀揣着侗家琵琶起舞,这曾经是侗族人的生活日常,天籁般的旋律滋养了侗族,而侗歌歌者、侗乐乐师和隐在侗寨的乐器工匠们,则用自己的手艺做“嫁衣”,默默地把侗歌滋养成世界级民乐。

侗族叙事歌师罗幸礼(摄影 阮传菊)

牛腿琴(摄影 阮传菊)

在宰荡,还有一对80岁高龄的姐弟罗氏姐弟。他们一个唱侗族大歌,一个人用牛腿琴拉叙事歌,用自己的嗓音记录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村庄的生活。

牛腿琴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既是侗族古老的、又是唯一的拉弦乐器,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戏伴奏。牛腿琴使用棕丝弓毛摩擦棕绳弦,所以它的发音纤柔而略带嘶声,音色柔细,音量较小,并能与人声、歌声结合得十分密切。

当地人拉牛腿琴(摄影 阮传菊)

罗氏姐弟风雨无阻在鼓楼传习侗歌,已近70年。然而近几年,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侗族牛腿琴技艺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当地侗族老人主动利用农闲时间,教年轻人制作牛腿琴和拉牛腿琴,让侗族牛腿琴这一传统民族技艺代代相传。

3|月亮山下梯田走廊·加宜

在黔东南月亮山的大山深处,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清晨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层层梯田,像一条条美丽的腰带,环绕在群山之间。这里便是加宜苗寨的所在地。

加宜苗寨

加宜村位于月亮山腹地,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自然寨,距县城51公里,苗寨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居民建筑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被誉为“森林中的古战场”的孔明山,集原始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科研、考古、探险及三国历史于一山,遍布着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和名贵中药材,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作为一座苗族村寨,这里的建筑结构别致,红色旅游文化与原生态苗族文化相得益彰,山村吊脚楼与层层腰带田交相辉映,构筑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加宜村的传统节日有十二年一个轮回的最神秘、最庄重、最隆重的“牯藏节”,二月二“祭桥节”,三月三“载岩节”,五月“粽粑节”、“吃新节”,八、九月的“芦笙节”等。这里一年一度的斗牛活动热闹而隆重,芦笙舞粗犷与柔美并存,令人赏心悦目。

牯藏节 酷游贵州

牯藏节 酷游贵州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

祭桥节 每年农历二月二,是苗族古老的宗教节日“祭桥节”。当天当地都要杀猪宰牛举行祭祀仪式,场面隆重而盛大,以此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桥神”是苗族宗教观念中的“送子娘娘”。它来源于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对夫妇香卯香和丽卯丽结婚多年,没养下孩子,故天天哭泣。燕子问他们哭啥,他们实话告诉燕子,燕子说,我们在岩壁上筑窝,一年十二批息,都叫青蛇吃啦!如让我们在你屋檐下筑窝,就告诉你生儿养女的诀窍。香卯香、丽卯丽都说,你们来吧!燕子就告诉他们说,孩子们腿儿短,有那些小溪沟呀小河呀隔着啦,他们过不来,你们去架桥吧,孩子们才会到你们家来。香卯香夫妻俩去架桥了。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日,真生了一个胖娃娃。

祭桥节 秀美黔东南

祭桥节 秀美黔东南

自此,每年二月初二,就成为苗族的祭桥节。桥节不但是送子娘娘,而且还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困此,苗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桥。有些宗族还共有一座大桥,每年都要共同大祭一次,杀猪宰羊,十分隆重,认为大桥能给全族人招财进宝,小桥各家每年自祭一次;不请巫师,由父母带领孩子到桥上杀鸡杀鸭、洒血酪酒祭奠,敬供糯米饭和染色鸡蛋鸭蛋。这一天,不许管柬孩子,更不许打骂。

芦笙节 新华社(摄影 吴德军)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该节日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

大地之书·不止于蓝

榕江·蓝染

在榕江,每逢农忙的间隙,侗族妇女们还要织布染整,给全家人做衣服。织布机一般每家都有。一年下来,一家织的布从几匹到二十几匹不等。尽管现在有成衣可以买,但在逢年过节时,村民还是要换上自制的传统侗族盛装。

盛装的大利村妇女 Catherine McMahon

靛蓝类色素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榕江县大利村河谷盆地的湿润条件特别适合蓝靛生长,这里也保存着蓝靛色素从古至今最为传统的制作方法,就是用纯天然的植物进行发酵后制作成染液,再将布料染成蓝色,俗称“植物蓝染”。这种工艺染色对大自然、人体健康无害,非常环保,而且最大的特点是:不褪色,不管岁月怎么变迁,它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大利村妇女们常把蓝靛种植在自家外的小片空地里,在有限的空间内产出的蓝靛染料可供上百米布料的染色。染布季节里,空气里充斥着蓝靛染料独特的气味。花桥上晾晒的一匹匹侗布,颜色随着光线在青、篮、紫、靛,以及黑色调间变换。妈妈亲手织、染的布料,也是侗家女儿最珍贵的嫁妆。

染布的妇女 张力

近年来,榕江县大力发展蓝染这一“非遗”产业,通过文化创意,各种蓝染产品走向市场,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

这个4月,“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将集结艺术界、学界、设计界、企业界等多方资源,希望以古老的侗寨、神秘的苗寨结合当代艺术、设计的力量,将古老珍贵的民间工艺带向更宽阔的舞台,促进艺术为当地产业发展赋能,最终为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思考与探索。

活动海报

(台馨遥/综合整理编辑)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