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当下地方文艺评论的结构性缺失与对策

时间:2021-08-09 11:11:08来源:中国美术报

由于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复杂的原因,现代文艺创作的规律性和价值性的认知在地方上难以得到普及,许多文艺界人士把有读者、有观众与有文艺价值完全划等号,误以为文艺评论就是“抬轿子和吹鼓手”,不如找媒体做宣传报道更有用,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和缺失。反观文艺评论界自身,构架陈旧、观念落后,评论方法老套,效果作用不显;艺术评论只是随机存在而残缺不齐,比如音乐评论、舞蹈评论、摄影评论,常常就是历史性的缺失,不能对艺术创作进行专业的分类评论。

直至目前,许多地方的文艺评论还沿袭着几十年前的那种笼统的观念和做法,即对文艺创作一概采用文学评论和大众影评的方式,偏重于思想内容的概括评价。这样的陈旧观念和做法自有其深远的根源,那就是,文学评论与中小学的语文分析的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类似,电影评论与过去宣传教育性质的大众评论相似,此两者在地方上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这样做起来比较顺手和容易。尽管文学评论早已进入现代主义的文本文体和形式技法的研究阶段,而电影评论则随着电视和网络视频的娱乐性普及,早已在大众那里弱化至随口评说;但是地方文艺评论往往置之于不顾,依然故我。至于地方艺术评论本身是个新事物,纵向横向均无从沿袭,如果不能进行自我创建和开拓,要么是附庸于传统的文学评论体系,要么是处于荒芜或空白状态。

每个地方都有美协、书协、曲协、剧协、影协、民协和音协、舞协等社会组织,拥有各类艺术创作人才,但是各类艺术的研究与评论人才普遍匮乏。由传统体制延续下来的文化馆、群艺馆、剧作室之类的机构,会有个别从事地方戏剧研究的人员,社会上也有个别人员业余研究书法和美术,往往都是为地方而地方、因人因事地进行评论,缺少贯通的文艺学、艺术学的理论基础,评论文章也局限于在地方报刊发表,没有进入省内外的艺术评论系统的循环。在驻地高校中,虽然艺术门类的院系设置不够全面,却一般都设置有传统的美术、音乐院系,以及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等院系,各个专业的艺术研究对象全然对准课题项目内的“通适的或特定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艺术史,与当下当地的艺术创作形同隔世而生,致使当下当地的艺术评论严重缺失。

笔者长期从事文艺评论、主持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工作,与省内外一些地方的评论家协会通过会议交流或走访交流,以及其他形式的广泛交流,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文艺评论中的文艺,与“文学艺术界”的文艺是一个范畴,然而纵观各地的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研究与评论的对象,主要是文学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等体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了文学评论家协会;背后的客观情况是,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会员构成中,以各类体裁的作家和有限的文学评论家为主,各艺术类别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占少数。

此外,每个地方都有涉及到研究地方文史或历史人物、风土人情之类的机构和部门,如史志办、党史办、政协文史委、社科联等,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很受局限,要么是与地方历史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名家如京剧大师、抗日作家之类,要么是与党政工作需要密切结合的对象,当下当地的文艺家基本不在其研究范围。

从地方文艺评论的运行情况来讲,由于地方空间的相对狭小,各种人情世故式的面对面交往,使得文艺评论难以直面文艺作品,不能客观分析作品的问题和不足,达不到鞭劣激优的功效,导致地方文艺评论缺少真知灼见,沦为“说好话、抬轿子”式的没有理论真知的虚夸评价。一般的地方文艺作品研讨和评论,习惯于采用“总结表扬会和工作座谈会”的非文艺评论方式,夸大优点,抽象缺点,唱一番赞歌落得皆大欢喜。许多地方对文艺作品的评价高低,习惯于以是否获奖为最高标准或唯一标准;而获奖的人为性、机会性因素有很多,一些获奖文艺作品存在明显缺陷,却不能批评只能赞扬;那些未能得奖的优秀文艺作品,却无人关注问津。这样的文艺作品研讨和评论,没有体现文艺评论的标准,没有实现文艺评论的功能。

地方文化部门、社科部门、文艺管理机构,在行政性、事务性地管理文艺创作生产,文艺协会和文艺创作生产单位,在计划性或自主性地创作生产文艺作品,驻地高校文学艺术院系的有关教师在创作文艺作品、理论专著,文化艺术及影视传媒类的公司及自由文艺家、网络文艺从业者,在根据市场需要或自我诉求制作创作文艺产品;面对这样繁复的文艺构成体系和生产创作环境,如果地方上不从行政层面重视文艺评论事业的建设,有关职能管理部门不把文艺评论工作纳入到条条框框,单靠地方文艺评论家协会或社会上的文艺评论家,面对庞大的文艺创作生产的社会层面,去实现对于地方文艺创作生产的评论导引,是力不能逮的,也是不现实的。

地方文艺评论缺乏激励机制,从事学术研究性质的文艺评论,具有更高的文化性、专业性和学理性要求,相对来说其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也较大。在缺少文艺评论氛围的地方上从事文艺评论,难以产生与付出相对应的获得感。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地方文艺评论的结构性缺失,需要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来修复和创建符合地方文艺事业基本需要的文艺评论机制,确保其正常运行的起码条件。

文艺评论是基于文艺作品本身,结合时代审美需要而进行的客观公允的评价定位,不仅承载着当下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也影响到文艺作品在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文艺评论的根本目的是分析文艺现象、引领文艺思潮、评价文艺作品,实现理论指导与文艺创优的高度统一。地方文艺评论,则需要深入到文艺创作生产的基层现场,与新创作、新作品及时对接,但是又不同于送文艺下乡、采风创作、文艺演出的常规性活动,必须回归到文艺评论的本位,拿出文艺评论成果,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地方文艺评论的坚守与拓展,离不开文艺家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本是一体两翼,地方文艺家自身也要强化文化艺术修养,不满足于技艺能力的展现,还可以通过创作札记、艺术心得之类的书写,把专业经验和审美感悟发表出来,丰富地方文艺评论的总体含量。

全国各地的社会文化事业在迅速发展,文化精神生活的诉求越发提高,对文艺作品、产品的欣赏消费越发多元化,地方文艺评论界不应该局限于各种类型的文学批评,更不应该游离于地方文艺创作生产的现场,而应该清晰地意识到地方文艺评论所存在的某些缺位、缺席和结构性缺失,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寻找对策,融入地方既有的文艺运行机制,冲破各种困惑和障碍,逐步建立和健全地方文艺评论体系;进而坚守文艺评论职责,拓展文艺评论功能,让地方文艺评论成为地方文艺事业发展的“芯片”,成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坚实基础。

(本文有删节)

沙克,当代诗人,一级作家,文艺批评家。在全国主流与核心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文艺评论等数百万字,著有文学著作十多部,主要文艺批评著作有:《心脏结构与文学艺术》《文艺批评话语录》等。曾获紫金山文学奖、杨万里诗歌奖、冰心散文奖、长江杯文学评论奖、傅雷文艺评论奖等。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