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20世纪的敦煌” ⑥ |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在线纪念展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袁运生)

时间:2021-09-02 09:33:51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编者按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委托的大型壁画创作工程。它开启了中国公共艺术的新篇章,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

适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美术学院建院65周年之际,我们推出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在线纪念展,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学院先贤的光辉历史,省思自身,这批已经深刻融入学院文脉的艺术宝藏曾开启的讨论——如中国艺术之现代性、中国文化之独特性……今天依然值得探索、反思和努力。

这是我们承继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肩负的时代担当。


推 荐 点击横屏欣赏

作者:袁运生

绘制:袁运生、连维云、费正;实习生:耿旭、曾小俊、韩眉伦

原作尺寸:2700×340cm

原作位置:候机楼二楼西北一厅(东壁)

1978年,袁运生为创作《幸福的泼水节》连环画赴云南采风数月,这次采风的素材同时也被用于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创作,结合中国传统重彩形式和西方油画语言,运用多视角的构图、精炼夸张的造型和民间叙事史诗般的节奏,描绘西双版纳傣族民众在传统节日泼水节上狂欢与祝福的场景。

画面采用大波浪形构图,作为衬托的植物群为全画组成许多拱形门一样的线条。作者巧妙地将三扇大门组织到画面中,并将门上方的电子钟创作成为欢庆队伍的道具。人物、树木、花鸟等造型具有鲜明的云南地方特色,表现潇洒、乐天、爽朗和刚强的美。

袁运生积极探索线条的情感表达,使线条富有节奏感,色彩与线条相适应;并在画中大胆绘入三个沐浴的裸体傣家女,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发巨大的争议,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艺术象征之一。

1979年夏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作者袁运生(中)在创作绘制中

助手:费正(上)、连维云(下);摄影:任世民 ;提供:岳鑫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是我的第一次壁画实践。几位朋友为我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可以去西双版纳及临沧傣族地区生活几个月。从东北到西南,行程万里。而最令人兴奋的是奇妙的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的美。我不得不压抑住兴奋,凝聚自己的感情,用更缓慢作画的办法来更精确地保留我的感受。我不断在自己的心中,也在画里设法塑造我的西双版纳。丰富的、浓郁的、充满生命的又很整体的植物群形象,以及单纯的、多姿的、质朴的、爱美的傣家妇女的形象,构成了我的西双版纳总的形象。这是一个既丰富而又单纯的线条世界——柔和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挺拔、秀丽的线条,也有挚着、缠绵、缓慢游丝一般的线条。

我接受首都机场的壁画任务时,我想到的唯一题材便是泼水节。在一幅27米宽、3.4米高的巨大墙壁上,画一幅赞颂傣家人的精神、情操的壁画,对我来说,真是如梦一般美好的事。

侧面墙上所表现的是沐浴和爱情,对人体美的赞赏,在我看来,正是对自由的歌颂。傣家妇女的精神是崇尚自由的。在傣族的每个家庭里,人们之间很少有依附关系,经济上也多是独立的,他们并不把肉体看得很神秘。他们是彬彬有礼的。在一个寨子里住上个把月,听不到一次打架、争吵。

键康的人体美的表现,在人类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古希腊的雕像已经是公认的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美术史上曾有过一次争论。在进步文化界的支持下,艺术学校的人体课被保护下来,一场公案,以卫道者的失败告终。应当说,这场斗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美术战线上的延续。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三千年的封建意识仍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画泼水节,为的是表现人们对自由和幸福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资料提供/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文献项目组文案/刘家嘉 清美学生记者团图文编辑/罗雪辉 牛彤彤 冯佳琪

© 版权声明